地质工作的产业性质

2024-05-07 06:03

1. 地质工作的产业性质

地质工作具有什么性质,是一个曾经多次讨论过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关于地质工作的研究性与生产性、地质工作的调查性与研究性、地质工作的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无偿性与有偿性四个基本性质的讨论。这些性质,均涉及地质工作的产业特点。
一、地质工作的研究性与生产性
地质工作的研究性与生产性是一个在 20 世纪 60 年代被广泛讨论过的问题。产生这个讨论的背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展的大规模地质勘查活动中,地质工作的计划性导致过于强调生产目标的完成,各种实物工作量成了衡量地质工作任务完成的硬指标,从而出现重钻探、轻地质,重工作量、轻地质成果的偏向。“以钻探为纲”成为当时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中普遍推行的方针,一些地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此深感忧虑,开始就地质工作的性质问题发表文章,展开讨论。
所谓地质工作的生产性,是指地质工作是一项有明确计划任务、有严格时限要求、有实物工作量保证的工作,而不是自由性质的研究。所谓地质工作的研究性,强调的是地质工作的目的是取得对地质现象、地质规律的认识,钻探以及其他工作方法是达到地质目的的手段,因此,手段要为目的服务,同时要发挥地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讨论的主流意见是地质工作具有研究和生产双重性,既要保证各项计划任务硬指标的完成,又要保证达到既定的地质目的。这个讨论是我国地质工作者第一次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地质工作的性质进行反思,对之后地质工作管理的政策方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 “文革”之后,提出了 “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地质工作管理方针,基本摆正了目的和手段、研究和生产的关系。
二、地质工作的调查性与研究性
这个问题与上面讨论的问题有所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这里更侧重于区域性地质调查工作。地质调查有两大特点: 一是要按计划任务、按规范要求、按工作量、按时间完成各种实物任务,这是地质工作调查性质的体现; 二是要在调查之前、之中和之后进行思考、归纳、研究、总结,形成对调查区地质现象的解释和对地质规律的认识。地质工作的研究性和生产性强调的是管理部门应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而在这里强调的是从地质业务机构和技术人员应该处理好研究与调查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国的地质工作发展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地质工作机构分为地质队和研究所两大类: 地质队长于按计划、按程序、按规范完成野外调查任务,而对地质问题的认识水平、研究深度、研究能力不足; 研究所长于对专门的地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而对野外工作的规范、程序、经验和工作方法了解不足,这就形成了地质调查中调查与研究脱节的局面: 进行地质调查的是一部分人,进行地质研究的是另一部分人,这种状况显然降低了地质调查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在国外,一般把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融为一体,不存在争论问题。我国在实施国家地质大调查计划以来,在加强地质工作的调查与研究相结合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问题涉及体制、人才等深层次原因,其真正解决尚需时日。
三、地质工作的公益性与商业性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计划经济的地质工作体制弊端日益显露,将地质工作划分为公益性与商业性两大部类是地质工作体制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在1998 年国土资源部组建,随之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建的过程中,基本上完成了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划分,为建立新的地质工作体制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公益性地质工作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主要由公共财政投入; 二是主要从事基础性、区域性的地质工作; 三是工作成果属全社会所有,向全社会无偿提供地质信息服务。这三个特点是相互关联的,缺一不可。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用户,从数量上看,主要是企业,其次是政府、研究机构、院校和社会公众。这一点在我国并未引起重视,我们常把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主要用户说成是政府。其实,矿产勘查、矿业、铁路、水利、城市建筑才是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主要用户,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成果,正是通过它们的使用,才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在国外,很少一部分公益性地质工作也可能由社会非营利机构甚至企业来做,但必须满足第二、第三两个条件。还有的企业为了营利目的开展区域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它不符合第二、第三两个条件,因此应属商业性地质工作范畴。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通常具有社会通用性质,各种产业、社会团体、政府机构对这类成果均具有广泛的需求。
商业性地质工作也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以投资的方式注入,不论其是公众投资 ( 股市) 、集体投资、私人投资还是国家投资; 二是主要从事有商业需求和盈利前景的矿产勘查、水源地勘查、工程勘察等地质勘查 ( 察) 活动,以及商业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和数据服务活动; 三是开展地质工作以盈利为目的,在商业利益保护期内不向社会提供无偿信息服务。商业性矿产勘查在产业上通常不具独立性,多数有个紧密的需求主体或被服务主体,如大型矿山、工程、水电企业等。因此,其地质工作成果一般不具全社会通用性质,而具有特定企业、特定产业的专用性质。当然,商业性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活动例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在体制、机制、投资主体、需求主体上有很大的差别,将二者分开运行,分开管理十分必要。国际产业标准分类将其划分到两大类中是有其深刻内涵的。我国在地质工作管理上已形成了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两大部类的管理思路,但在国家产业分类方面,二者仍未分开,这不利于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深化,不利于新的地质工作运行的行政、政策、投资和市场环境的建设。
四、地质工作的无偿性与有偿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地质工作的有偿性问题: 国家是地质工作的唯一投入者,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唯一享有者和使用者。但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地质工作成果的有偿性变得敏感起来,出现了各种对地质工作成果有偿性的解释,也出现了各种关于地质工作成果有偿性的法规和政策。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地质工作成果有偿性的问题并没有被厘定清楚,关于 “有偿”涉及的主体关系、产权关系、投资关系、管理关系、服务关系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阐明。
近 20 年来,我国关于地质工作 “有偿性”问题的讨论和出台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管理方面: 地质资料的有偿使用 ( 实际上是一种早期的矿业权有偿使用概念) 、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矿区使用费的征收、国家投资形成的探矿权的价款征收,以及通过矿业权的招拍挂方式收取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费等,都是在 “有偿使用”的名义下实施的。到目前为止,关于矿产资源 “有偿使用”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对于 “有偿使用”的解释还在不断地衍生。至于工程性地质工作成果的有偿使用问题,由于市场已经给出了明晰的简单的规则,因此市场主体和政府管理部门对此均无争议。
实际上,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划分,就为地质工作的有偿性做出了基本的厘定: 公益性地质工作是无偿使用的,商业性地质工作是有偿使用的。应该指出,这里指的是地质工作的有偿性,是对地质工作投资的补偿,与矿产资源的有偿性是两个含义。这样,对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有偿性,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定义:
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有偿性指的是对地质工作投资的补偿,而不论投资是来源于市场还是国家。这种有偿不包括:
( 1) 政府的税收,它是以政府权力进行的建立国家财政的收费,不是地质工作的回报,不具地质工作有偿使用性质。
( 2) 政府资源管理部门出于管理需要收取的其他费用,如矿区使用费、竞争性高招标收取的费用等,它们不是地质工作的回报,不具地质工作有偿使用性质。
( 3) 矿产资源补偿费,它是以资源所有者的名义对资源使用者的收费,不是地质工作的回报,具资源有偿使用性质,但不具地质工作有偿使用性质。
( 4) 国家过去投资形成的探矿权价款,它是国家以投资者名义形成的探矿权资产,属于地质工作回报,具地质工作有偿使用性质。
( 5) 所有公益性地质成果的使用,一般向全社会无偿提供,不属于地质工作有偿使用类型。
由此可见,在地质工作管理中,有三种性质的收费: 资源性收费、行政性收费和投资性收费。地质工作的有偿使用仅限于投资性收费,即表述的是地质工作投资者与地质工作购买者之间的有偿关系,政府的行政性收费与资源性收费不属于地质工作有偿使用范畴。因此,在讨论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问题时,也不应把地质工作的有偿使用包含进去。总之,在谈论 “有偿使用”的政策和法规问题时,一定要理顺资源有偿、投资有偿和行政收费的关系,不能混淆三种性质的收费。

地质工作的产业性质

2. 详查地质工作中哪一个环节资金投入量大

煤炭勘查投入资金12638.9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10万元,社会资金12128.93万元。完成钻探工作量14.38万米。【摘要】
详查地质工作中哪一个环节资金投入量大【提问】
煤炭勘查投入资金12638.9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10万元,社会资金12128.93万元。完成钻探工作量14.38万米。【回答】
铁矿勘查投入资金2408.38万元,均为社会资金投入。完成钻探工作量1.82万米。【回答】
锰矿勘查投入资金3302.5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1485万元,社会资金1817.54万元。完成工钻探作量1.83万米。【回答】
投入最多的是煤矿呢。【回答】

3.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以及研究对象,有劳了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是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以及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建设地区和建筑场地中的岩体、土体。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以及研究对象,有劳了

4. 以往地质工作和研究工作程度

总体上说,调查区基础地质工作和研究工作程度相对较高。至目前,1:25万、1:20万区域地质测量,1:20万~1:5万重力、航磁及航空物探工作,1:20万低密度水系沉积物测量,以及1:50万遥感地质图和1:25万遥感蚀变提取已普及调查区。到1979年,甘肃省地层表已编制完成,基本厘定了调查区的地层系统,并将调查区的地层系统划归于中天山-北山地层分区内的中天山-马鬃山和红柳园两个地层小区。特别是先前围绕一些铁、锰、磷沉积类开展的震旦亚界、寒武系、奥陶系地层时代和层序的专题研究,1:20万牛圈子幅、1:5万云母头幅和岗流幅区调工作的完成,以及后来1:25万马鬃山幅区域地质调查(2001)报告,对区内地层系统的时代和层序进行了较系统的厘定。
随着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积累,调查区内的岩浆岩和变质岩也基本按时代、岩石成分序列组合进行了构造-岩浆带或构造类型的划分。诸如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早古生代蛇绿岩(左国朝等,1996,2003;何世平等,2003),野马街-马鬃山震旦-寒武纪夭折型大陆裂谷蛇绿岩(龚全胜等,2001),窑洞努如-公婆泉乌弧火山岩,泥盆纪陆缘裂谷型墩墩山火山岩,以及中酸性侵入岩方面的晋宁勤巴泉序列,加里东期马鬃山序列、红山井序列、罗雅楚山-野马街序列,华力西期的罗雅楚山序列、火石山序列、砂井-平头山序列等的侵入岩类岩石谱系的划分与确定,为调查区中酸性侵入岩岩石谱系的建立和相关成矿信息的获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从20世纪80 年代起,以何国琦等(1988)、左国朝等(1996、2003)、何世平等(2003)、聂风军等(2003)为主的一批地质学家,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北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地壳结构和构造单元划分和格局开展过不同层次的综合调查和对比研究,均较一致地提出,出露于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一带的基性、超基性岩及相关火山沉积建造为早古生代蛇绿岩套,并以此作为哈萨克斯坦地块和塔里木板块的重要缝合带。而对出露于公婆泉 马鬃山一带的震旦-寒武-泥盆纪的火山岩及超基性—中酸性侵入岩,视为一种小黄山洋向南俯冲的岛弧带产物。按这些研究者的观点,调查区恰处于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两大板块的结合地带,可分部跨越公婆泉-马鬃山乌弧带。除此之外,据何世平等(2002)、杨合群等(2006)的新近研究,北山地区在构造上还处在一个由系列东西向断裂褶皱与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交织地带,特别是近东西和北东向断裂系统交织形成的近等间距的格子状构造,是区内华力西-印支期长英质类和钨、锡、金多金属矿产的重要控岩、控矿构造,已成为内生多金属矿产的成矿条件分析和成矿预测的指导性依据。
在矿产勘查方面,调查区发现矿点较少,仅有铁矿4处、锰矿1处、铜矿2处和磷矿1处。其中,铁矿最早(1957年)由甘肃花牛山地质队发现于砂井一带(即现在的五矿区),后于1959~1960年由甘肃省公婆泉地质队作了矿点检查和评价,初步提交了631.2×104t D级铁矿储量。再后由新疆有色冶金公司七零四队和甘肃有色地质五队分别于1964~1966年、2003~2005年再度进行了地表普查和评价,并投入了深部钻探工程。至2005年,包括红山铁矿一、二、三、四、五5个矿区在内共求得334铁矿资源量2.4×108t,已是大型矿床远景规模。与此同时,左国朝等(2005)还就五矿区的矿床特征、成矿条件及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方面进行了专题性研究,提出该矿床为热卤水喷流沉积成因的沉积-变质型硫铁矿床。含矿岩系为青白口系大豁落山群第四岩组的一套绢云绿泥千枚岩夹石英砂岩和磁铁石英岩。
锰矿主要见于泽鲁木—大豁落山一带大红山地区,由大红山地质队于1957年发现,并作了初步检查评价,提交了3×104t锰矿地质储量;于1993~1995年由甘肃冶金五队再度对该锰矿点开展普查评价工作,求得5×104t D级锰矿地质储量,并确定该矿床为沉积型锰矿,含矿岩系为震旦系洗肠井群的一套硅质岩的冰沉积岩系。评价认为,该锰矿矿体连续性差、品位低,不宜再投入勘查工作。目前为民采所见磷矿点矿业基地。所见磷矿点主要发现于砂井幅西南部的一套寒武系含磷板岩、含磷炭质板岩地层内。除磷矿外,还伴有铀、钒、重晶石等多种矿产,特征上大体可与扬子地块周缘的一套震旦-奥陶系黑色岩系相对比。
所见两处铜矿化点系由甘肃区域地质测量队于1965年发现于营毛沱一带,为含铜石英脉型和接触蚀变型铜矿化,因脉体数量少和品位低未进行评价工作。
总体上说,在调查区以铁、锰、磷沉积系列矿产为特色,并被列为项目矿调工作的主攻矿种系列。除此之外,随着矿调过程不同阶段的航空物探、地面磁法和电法、化探和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的开展和应用,一批重要的物化探异常的发现和圈定都为矿调项目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信息依据。

5. 地质工作需求概述

根据经济学的定义:“需求是指消费者在特定时刻、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种商品或者劳务的各种数量”。商品需求量与价格相互影响,一般说,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或者下降而相应的减少或者增加。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规律,称为需求规律。需求量随价格依赖关系称为需求函数。若以Qα表示需求,以P表示价格,以D表示需求函数,则有:
Qα=D(P)
“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讲的需求,也就是“经济中对物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或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的支出的总和。”可以把总需求分为4个组成部分: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需求(G)以及净出口需求(X-M)。如果用AD代表总需求,则有:
AD=C+I+G+(X-M)
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到,需求首先是一种愿望(也称需要),其次是一种支付能力,第三,它和相关的价格有关。
需要(这里讲的是经济需要)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对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种有意识的、可能实现的愿望或欲望。经济需要的满足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实现。需要表现为层次性和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需要的产生和发展的进程表明,它是不断变化的。这种不断变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需要具有可调控性和可诱导性。
需求与需要不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需求表现为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能力。恩格斯指出:“在经济学家看来,只有能够为自己取得的东西提供等价物的人,才是真正的需求者”,否则只能是一种欲望。当然有些需要,虽然没有通过支付货币也得到了满足,如农村居民自产自用的消费品、各种自己动手的家庭劳务等,但它没有经过市场,不能表现为市场需求。总之这里所说的需求,实际上是一种对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支付能力,表现为一种货币。
根据上述概念,地质工作的需求也分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或愿望,二是有为满足这种需要或愿望的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从消费这个角度来考察,社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是一种中间需求,因为对那些需要地质成果的人来说,并不是用作最终消费的,而是用作生产最终产品的投入。这样的需求不仅受最终产品的制约,而且受它自身生产要素和技术条件的影响。这一点在矿产资源的需求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由于地质工作需求是中间需求,它的用户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在个人需要方面并不太多。政府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管理职能的需要,如制订规划、制定发展战略对地质信息的需要,以及公益事业对地质工作需要。这后一种需要也具体体现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需要上。但企事业对地质工作的需要绝不只限于公益性事业需要的那些内容,它有自己生产经营特殊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的地质成果,在消费上只能自我独用,不能共享。这就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两种需求:一种是公益性地质工作需求;另一种是商业性地质工作需求。
公益性地质工作需求,是指这种地质工作产品属于公共产品或公共物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物品主要是由公共财政的支出加以提供的。公共物品的特点是:①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你消费我也可以消费,而且每增加一个消费单位,并不增加成本,比如马路上的路灯,谁都可以照明,但并不因为增加照明人数而增加照明成本。②在受益上具有非垄断性,你受益我也可以受益,而且我受益并不影响你受益,比如空气质量的改善,大家都是受益者,谁也垄断不了。③在生产上具有外部正效益性和某种程度的天然垄断性,比如天然气在城市中供应的越多,越能减少因燃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这就是它的外部正效益。公共物品的这三个特点,正是公益性地质工作所具备的。首先,大面积的基础性地质填图所提供的地质信息,谁都可以利用,而且一个单位的利用并不影响另一个单位的利用,也可以反复利用,使用上没有排他性;其次,地质灾害预警成果,也是相关的单位和人都可以从中受益,而且每一个人的受益,并不影响别人的受益,在受益上没有垄断性;第三,对矿山尾矿利用,提供公益性研究成果不仅有资源效益,国家增加权益,而且有良好的环境效益,避免因开矿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所有这些都说明,公益性地质工作作为公共物品的主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公共财政给予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不仅要体现在中央财政上,更要体现在地方财政上。
商业性地质工作需求,是指各行各业在自己的生产经营或工程建设中,需要的地质调查信息,而这些信息通过公益性地质成果分享又无法满足,必须自己出资开展或购买地质成果。这种地质工作需求,用户广泛,通过分类,可以概括几大产业,如采掘业、水利工程、公路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这种需求,与其说是这些产业的需要,不如说是这些产业自身的组成部分。如采掘业,主要是采矿业,但由于矿产资源绝大部分埋藏在地下,不经过寻找和勘查就无法开采,所以地质找矿本来就是矿产资源开采的一个阶段、一个生产流程,在生产作业上,可以把它同开矿分开;也可以把它同开矿结合在一起。当把它分开的时候,就产生地质勘查的独立产业;当把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矿业生产的一部分。前者表现为地质勘查的社会需求,后者表现为矿业生产内部对地质勘查的需求。这两种需求并没有严格的边界,一切取决于两个产业各自的利益追求。在这里地质矿产勘查成果,实际上是一种交易成本,当这个成本比矿山企业自己找矿所耗用的成本低廉时,它就会购买地质成果,而不自己出资去找,这就称为探采分离;当矿山企业自己找矿成本比购买的地质成果低廉时,它就会自己寻找,这就是探采结合。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商业性地质工作需求,包括这两方面。各种工程、环境、产业所需要的具有排他性的地质成果,基本上都是利用发包劳务的办法满足需要。因而都表现了一种社会需求。因为这样的地质成果,在生产上与它服务的产业的生产特点根本不同,从节省交易费用这个角度来说不可能自己进行,但由此也就决定了这种地质工作需求的预测就是对这些产业发展的预测。
对地质工作需求的分类没有统一的规定,除了公益性的和商业性的两大分类外,在其各自的内部,存在着多种分类方法。如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调局把它分为一项计划、五大工程,即基础地质调查计划、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数字国土工程、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发展工程、地质调查信息服务工程;商业性地质工作分类,大多数以要解决的地质问题命名,如环境地质工作、灾害地质工作与生态地质工作、工程地质工作、矿产地质工作、水文地质工作等。也有的以服务对象的产业命名,如农业地质工作、旅游地质工作、医疗地质工作等。还有的以服务的区域命名,如城市地质工作、极地地质工作、海洋地质工作等。但从地质工作本身的类别分是研究需求的重要方法,因为某一服务对象,它可能同时需要多种类别的地质工作。如城市地质工作,就需要多种类别的地质工作。地质工作需求具有强势性、时空性和相对性特征。所谓强势性特征,就是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为公共利益服务,代表这种利益的常常是政府,所以相对私利它具有强势性。所谓时空性特征,就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区,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是不同的,不能将一个标准通用于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所谓相对性特征,就是在公益性地质成果受益当中,也有以私利为基本需求的,而在商业性地质成果受益当中,也有公益性的地质信息,关键是哪一部分多一些,哪一部分少一些。
地质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基础信息支撑。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化产业的形成,社会对他的需要日益多样化。当前,在以满足矿业对它的需要的同时,多种产业也都提出了多方面的需要。水文工程地质几乎同矿产地质同时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地下水勘查,从而促进了水文地质填图、地下水动力学理论和水源地质勘查方法的发展;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研究、防治地质灾害成为有关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人类对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对地球环境的巨大关注,导致海洋地质成为各国最为关注的地质工作之一。20世纪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为适应城市、农业、环境、军事、旅游、休闲等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相应的地质工作领域逐步得到拓展,地质工作多样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进入21世纪以来,展现出两个突出的发展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可持续发展。这实际上是各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两个“全球化”问题:一是基于资源全球优化配置的贸易和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另一个是基于人类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全球化。两个层面的“全球化”,一个是着重人类当前发展,一个着重人类长远利益,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将执行发展与环保并重的发展战略。我国各类地质工作的结构和布局,应与这个总的发展战略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相适应。发展首先包含的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同时也包含对其他地质工作领域的需求。我国在今后20~50年,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以下四大板块:一是资源板块,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与非能源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需求;二是工程板块,满足巨大的工程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三是环境板块,满足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进行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对地质工作的迫切需求;四是社会板块,满足社会进步、造福民生对地学知识和地学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在21世纪上半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由上述四大板块构成的地质工作结构,将随之调整变化。
人类由无意识的利用地质知识到有意识的利用地质知识,从低水平的开展地质工作到高水平的开展地质工作,从地球表面的观测研究到深入地下、进入太空、探索海底,使地质工作的规模愈来愈大,技术愈来愈精,成效愈来愈高,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推进使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地质工作将面临更多、更新和更高的需求。地质工作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需开展的一项永久性工作,任何轻视、削弱地质工作的倾向都是短视的、有害的。因此,需求是地质工作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地质工作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我国地质工作首先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同时也要适应社会各行业和地质生态环境对地质工作的要求,逐步由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并举向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并重方向转变。

地质工作需求概述

6. 地质工作的地质工作的概念

地质工作 即geological work在现代社会中地质工作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满足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地质工作起源于人类社会对矿物资源的认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