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如何消费?

2024-05-19 22:38

1. 青少年应如何消费?

每天放学时,各个中小学校门口的一些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挤满了各个年级的学生。他们这些学生对正确消费观的理解有多深。让我们先从最小的最贴近生活的“零用钱”着手。请看我们的一些调查结果。 

寒假中及开学不久,我们对东台的主要学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中学生零用钱拥有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6%没有的仅占1.4%。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孩子身上放上一些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用什么零用钱了。 

二、月零用钱数额 

调查数据显示:在初中生中,每月零花钱在50元以下的占了绝大多数,其比例为70.2%;而51-100元的占14.9%;101-200元的占6.4%;201元以上的占8.5%。而高中生零用钱的数目则相对平均,在不同的区间中所占的比例均比较接近。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201元以上,占30.4%。其次为151-200元的占26.1%;而100元以下和101-150元的零用钱均占21.7%。 

相对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与此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常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三、中学生零用钱主要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同学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94.4%;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占了19.7%;其他亲戚给的占7.0%;以及其它的占4.2%。分析发现,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通过奖学金获得一些零用钱的比例略高一些。 

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生活开销一般都是依赖于父母,少部分学生与祖辈或其他亲属同住,也会收到他们给的零用钱。因此,绝大部分零用钱来自于父母。 

四、中学生零用钱的主要用途 

结果显示:零用钱用于购买书籍的学生人数占总数的47.7%;进行储蓄和买零食的均占46.5%;这三类用途的中选率明显高于其他用途。而玩游戏(包括一些家庭用电脑游戏)的占25.4%;体育花费占14.7%;用自己零用钱买衣服的占5.0%。 

中学生零用钱的三大“流向”:购书、储蓄、买零食。 

¢书籍是学生成长的养分现在的文化市场比较繁荣,课外的,课内的;娱乐性的,电脑知识类的;趣味爱好类的,文学小说类的,等等书籍在图书市场上都能买到,家长对于孩子购书也持赞成态度,总希望孩子多长知识,所以书籍消费成了学生零用钱的一大消费方向。 

¢有46.5%的中学生会把未花完的零用钱进行储蓄,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储蓄是有明确消费目的的,是一种积攒行为。这个结果表明,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在我们身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许多同学喜欢吃零食,因此,在零食上的开销也占有较大比例。 

中学生中的这些现象容易导致消费观上的偏差,因此,就需要学校进行较为全面的经济知识教育和消费教育,以及家长的配合。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美德及革命先辈和当代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为,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家庭行为,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庭的消费方式对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极大作用。

青少年应如何消费?

2. 青少年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首先应树立适度消费观。适度,就是适家庭经济条件之度,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花钱要考虑到家庭的承受能力,不顾家庭生活条件而追求超前消费是不应该的。父母辛苦工作抚育孩子本已不易,怎么能以自己可花可不花的消费要求加重他们的负担呢?适中学生消费需求之度,这就是说,提倡同学们在为了自己成长方面该花的钱还要花,但在享乐方面不过分追求。比如身体发育需要的营养饮食,培育智力需要的有益书刊,符合中学生身份的衣物,该买的就买。而时髦地去穿、去吃、去玩,互相攀比着花父母辛苦挣来的钱,是很不合情理的。穿的只要朴素大方即可,在我们的校园里以后只能穿校服,这既有整体美,有能彰显我们青少年青春的活力。吃的方面,大家更不能挑食、偏食,吃饱,营养足即可,我校餐厅的膳食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去配制,而有些同学不到餐厅吃饭偏去吃零食,这既是一种浪费和奢侈,也对自己的身体发育不利。
其次,中学生要防止盲目消费。盲目消费表现在不管有无好处,有无必要,是否适合自己,而一味地追时髦,赶潮流。只要人家说声:“现在就兴这个”或“这东西国际正流行”,就非要人有我有不可,中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费。比如走读生的交通用具方面,有些同学看别的同学的车是品牌的,就去盲目攀比,一辆车就花上千,够我们家长一个多月的工资了。同学们,这纯粹是虚荣心作怪,愿我们多为父母着想,学会过节俭的,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生活,不要盲目攀比。
第三,中学生要抵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内容。有个城市对中学生作了一项调查,吸烟的占35%,饮酒的占38%,会打麻将的占70%。此外,还有同学进营业性歌舞厅、玩游戏机赌博,这都是不良的消费行为。抵制不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与良好的生活方式。中学生应在修身、砺志、促学、健体上下功夫,这样才是一个正派而有风采的青少年。

3.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消费

最近发表的一项调查发现,香港近七成青少年过去一年出现入不敷支情况,当中四成人会以借贷解决,主要是向亲友求助。我们认为,香港青少年普遍先使未来钱,养成过度消费甚至享乐奢靡陋习,问题比不善理财更为严重。因为这种陋习会腐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瓦解他们的生活斗志,并容易堕入犯罪深渊。家长、学校及社会应高度关注青少年先使未来钱的倾向,帮助他们制定收支计划,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 香港青少年正处求学阶段,赚钱能力有限,收入来源主要是父母所供的日常零用钱,但用起钱来“洗脚不抹脚”的现象却相当普遍。在物质享受挂帅的香港,充满各式各样的诱惑,父母忽视子女品德教育而以金钱、物质补偿,加上铺天盖地的名牌广告,令青少年盲目追求“潮、型、威”以满足虚荣感,彰显“高人一等的身份地位”,在在令青少年产生过度消费的快感和满足。久而久之,造成诸多不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困扰,甚至为满足无休止的物质欲,不惜铤而走险,犯下抢劫、贩卖翻版、从事色情行业的罪行,给人生留下不光彩的一页。 古人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俭以养德”。养成刻苦节俭习惯,可以避奢侈,取道义,去邪心,有利培养高尚品德和坚韧意志。有道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和个人,无不是兴于勤俭,败于奢靡。香港一些商界巨擘,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继承了中华民族坚韧刻苦的优良传统。青少年在艳羡他们丰厚财富的同时,更要学习他们刻苦勤俭、奋斗不息的美德。 青少年的财政来源主要来自家长,家长应负起管教指导责任。家长要让子女了解家庭的收入和开支,根据家庭的财政状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并从中学习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学校应该进行消费观念教育,灌输“量入为出”的用钱方法,通过学习理财知识,了解借贷责任,力戒享乐奢靡陋习,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来源:香港《文汇报》)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消费

4. 引导青少年正确消费

    消费也需要学习 
  消费学习既是知识方法的学习,也是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学习。通过消费学习要让青少年学会合理安排个人开支,了解和学会计划家庭开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青少年中的高消费现象,扭曲了孩子间的人际关系,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现代社会商品信息多、变化快,处于生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分辨力不够,自制力弱,容易养成不良习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理财是人生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学好投资理财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
   
     应该让孩子了解家庭收入和支出。 
  一部分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常常在家庭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消费需求,造成家庭经济紧张。
  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理解家长在开销上的节省和限制,树立良好的理财观念。
  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有助于孩子克服攀比心理和乱花钱的毛病。
  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有钱也需树立节俭观念,不可超前消费。
  要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还没有真正通过劳动为社会、为家庭创造财富,衣食住行和接受教育要靠父母和国家承担,所以没有理由在生活消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
  父母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引导青少年不攀比,不追求时髦,不追名牌。
  对于孩子的不适当要求,家长要敢于说“不”。
    培养孩子节俭的美德。 
  让孩子明白“别人有的我也可以没有”,“人穷不一定志短,有钱未必有志”。
  允许孩子在一定条件下自己计划花钱。
  单纯限制不是解决孩子乱花钱的好办法。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家长可以考虑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由孩子掌握自己的日常开支,这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计划花钱。
  在指导孩子自主消费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出建议:
  量入为出,避免攀比;
  学会计划,适当存款;
  比较价格,科学购物;
  明智选择,自我保护。
     不受广告诱惑。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虚假广告,如果你发现了,就要直接告诉孩子,广告的宣传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必为广告的宣传所迷惑。
  即使广告本身没有问题,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可能购物消费,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依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 
  有一些孩子喜欢用父母的劳动所得大方地“献爱心”、“帮助别人”,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应当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才有意义。
  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自己还没有创造财富、不能以金钱来帮助别人时,可以选择其它的帮助方式。
  帮助孩子理解“施舍不是帮助”。
   

5. 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首先,家长得以身作则,家长们自己大手大脚,孩子一般也一样。其次,要让孩子知道赚钱不容易,可以让他们做做勤工俭学,体验体验生活。最后,不要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这是一种溺爱。【摘要】
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提问】
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首先,家长得以身作则,家长们自己大手大脚,孩子一般也一样。其次,要让孩子知道赚钱不容易,可以让他们做做勤工俭学,体验体验生活。最后,不要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这是一种溺爱。【回答】

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6. 青少年如何理性消费,

我觉得我有点努力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7. 青少年的消费心理

在一般的家庭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中,青少年具有很高的消费地位,可谓是“父母赚钱,孩子花钱”。在生长发育阶段,他们需要更多的食物来满足生理需要;为了配合学校的教育,他们需要各种学习用品,包括书、学习机、文曲星、电脑以及各种补脑健脑饮品;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做到劳逸结合,他们需要各种体育用品、音像制品以及CD机、DVD,他们还要逛商店、上网吧、同学聚会、外出旅游;随着与社会的频繁接触,他们大多重视个人仪表、追求外在和内在的美,所以他们对时尚、文艺作品、娱乐圈内的事都十分感兴趣。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青少年的消费心理有以下特征: 

第一,追求新颖时尚。青少年大多思想解放,富于幻想,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猎奇。他们购买的商品要求是“新、奇、美”的,然后才是实用,他们往往是某些新产品的首批购买者和消费带头人。为了追求时新,他们也会去模仿所崇拜的明星,他们之间也会相互观察、议论、模仿,使得在消费流行中能尽量赶在前头。 

第二,追求个性化。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加强了,有他们自己的性格、志向、兴趣等,他们在各类活动中都会有意无意地表现他们的特殊性。因此 ,青少年不仅仅是追新逐异,而且要求在消费中反映他们的个性,喜欢购买能反映其个性的商品。当然,单个商品是很难反映各类青少年的不同个性的,因此青少年是在他们全部消费活动中来表现其个性的。为了在消费活动中反映自己的个性,他们就不只是对名人、明星进行模仿或简单地猎奇,还必须有独创性,因此他们在消费上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 

第三、注重感情和直觉,冲动性购买色彩浓烈。青少年虽然已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决策能力,但仍然容易感情用事。他们特别看重商品的外形、款式、颜色、牌子、商标,当直觉告诉他们商品是好的,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感情,从而迅速做出购买决策,非买到不可。至于商品的内在质量、价格、是否会很快过时等问题就较少考虑了。 

为什么当前的青少年会产生以上所述的消费行为并形成他们特有的消费心理特征呢? 

首先是主观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需要的强弱其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低级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于是人们产生了高级需要。跨入中学之后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在团体中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往往就是由于“相似”而成为朋友,而这里的“相似”可以是年龄、家庭的相似,也可以是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青少年力图在消费时保持这种“相似”以成为某个小团体中的一员。青少年不仅有归属和爱的需要,他们还有自尊的需要。他们不但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独立和自由,而且他们渴望得到关心、重视、高度的评价以及别人的尊重。因为你穿着入时或是有一样名牌的东西或是娱乐时出手大方而得到一个羡慕的眼神、得到一句羡慕的惊叹,这都可以视为一种“得到尊重”。于是这个“羡慕”的一系列动作和表情便成为正强化物,增强了这种消费行为的出现频率。当然青少年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是他们要表达的这种需要仅仅是展现自己、展示自己不同于别人或高于别人的某个方面,从而获得同龄人的赞赏。 

其次是客观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一是社会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的精神文化等构成。随着一曲《潇洒走一回》响遍大江南北,“潇洒”离人们越来越近。潇洒是社会主体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心理体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表征。它不仅指主体的仪表、体态的美,而且指主体的生活态度、人生追求和高层次性;不仅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行为,而且是一种舒适、愉悦的心理体验;不仅是一种短暂的美的举止、风貌,而且是一个过程,一种宏大的目标。但是不少人对于潇洒的理解就是穿着名牌,拿着手机,出手阔绰,没有理解潇洒的深层含义。于是一种“潇洒”的风气和现象很快渗透在空气中,然后青少年也就接受了这种熏陶,接受并模仿着这种“潇洒”的行为。 

二是社会流行。社会流行是在社会上传播一时的事物,它能在短期内爆发、扩展、蔓延、也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它最容易被青年人接受。一方面,消费品不断地更新换代是流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求新、自我表现和从众是流行的心理基础。确实,社会流行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消息,当人们都去追随它时就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众所周知的阿希“三垂线实验”就表明信息压力和群体规范压力是造成从众现象的原因。试想,一个青少年面对大量的信息却缺乏客观的判断标准,当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觉得多数人的意见正确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于是与其出错不如从众。特别是青少年一般以同学、朋友作为直接的有形的参照群体,又以他们所崇拜的人物,如明星、优秀运动员作为无形的参照群体。参照群体的规范作用和比较作用影响了青少年的消费方式、消费动机,刺激了某种需要。所以,青少年总是站在社会流行的前列并承担着传播者的任务。 

三是家庭。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消费单位,它的文化、社会地位、生命阶段、构成、投资意愿等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但是家庭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是中心,从饮食搭配、作息时间到娱乐时间、活动项目无一不是按照孩子的时间和需要来定的。经济上,除了家庭的一般开支,剩下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学好。于是在无形中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被逐渐确立下来,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使孩子养成了不考虑价格、不考虑父母是否能承担、要买就买的习惯。这是物质上过分满足纵容的结果。二是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大多数父母十分看重孩子的成绩,并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提高学习质量。因而他们忽视了物质生活上严格要求子女,也就不在乎为子女在经济上的付出,或者说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余的尽量满足。

青少年的消费心理

8. 青少年应该如何做到理性消费?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2、求实,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

3、避免盲从,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