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024-05-02 21:27

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但是你有人说现在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为什么? 其实这也不是学校能够决定的,因为在我们自身发展以及家庭教育当中,这都是密不可分的,不是只有学校的努力才能够让一个人成长为杰出的人才。

一、学校注重的是成绩对于学校来说,最注重的就是每一个人的成绩了,成绩也是最直观的表现,但是如果想要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可能更多的需要去关注他们的其他方面。因为仅仅关注成绩的话,只能够说明他们的知识掌握是非常好的,但是杰出的人才不是只在成绩方面杰出,而是在很多的方面都有着自己优异的成绩。虽然说成绩优异,可能是一个人杰出的前提,但是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他们在知识方面的掌握能力。

二、教学需要与时俱进而且教学肯定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因为每一代孩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是需要根据孩子们不同的特性去改变教学方式。正如我们所说到的,想要一个人变得杰出,更需要让他在很多的方面都优秀起来,仅仅只是成绩方面的话,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对于老师而言,他们的教学方法都是固定的,因为他们长期的教同一个内容,或者是同一批学生,他们也会感觉到非常的枯燥,但是如果想要培养出杰出的人才,肯定是要从这些方面都结合去改变的。

三、所有人都一样的优秀而且现在社会当中其实有很多人都是非常优秀的,只是达不到我们所说的杰出而已,在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非常的多,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都发光发亮。所以我们更需要去看到每一个人不同的发光点,同时也要接受人的本质就是平庸,只不过是在我们慢慢的学习当中,才变成了如此优秀的一个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 近些年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一些杰出人才?原因何在?

不久前《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随着中国大学的扩展,中国每年毕业的工程类本科生比美国多四倍,但绝大多数质量低劣。这些人中,只有十分之一能胜任跨国公司“外包”到中国的工作。要知道,跨国公司一般把最尖端的技术留在国内。外包出来的工作,多属于低端的创造性不高的重复性工作。连这样的工作也才有十分之一的毕业生能适应,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干什么?有着这样的高等教育,创新社会还从何谈起?

  现在是反省过去几年高等教育改革的时候了。反省的开端,是问一个基本问题:我们投入了那么多钱,大学的课堂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也必须带着这个问题,设想下一步的改革。

  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要改革的,是以考试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我自己在国外教书时,就反复对学生强调一点:你们在高中时,一天到晚考试,考试的目的是发现“你不知道什么”,所以你们总要死记硬背。如今进了大学,我们更关心的是“你知道什么”,你要通过讨论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和所能贡献于世界的东西表达出来。你毕业后找工作,别人雇用你不是因为你记住了哪个皇帝哪年死的,而是你能提出你自己的看法,对你的雇主有用。大学就是要培养你这种能力。这也是讨论班的意义所在。

  第二项改革,则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研究。最近,一些美国的教授提出,要维持美国的创新力,必须要求每个大学生做研究。实际上,在美国一些好大学,你就会发现许多学生参与由教授亲自主持的研究项目。到香港读书的一些大陆学生也反映:在那里,学生常常要参加教授领头的研究团队,和大陆的大学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道理很简单,只有通过实际的研究,学生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懂什么,不懂什么,能为社会提供什么,还有什么欠缺,体会到创造知识的艰辛。这样的过程,不仅增加他们的创意,也刺激他们更有目标地学习新的东西,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用我们的老话,就是在干中学,学中干。也只有这样,让我们头痛了几十年的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才能被克服。

  所有这些,并不需要大笔的经费,需要的是许多像郑也夫这样的教授。大学的管理者们,应该把眼睛放在这些能够真正改变教学的人身上。

3.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培养了这么多年的学生,没有一个与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媲美的学术成就。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能总是产生杰出的人才?
这是94岁的钱老在2005年提出的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也在折磨我们的社会和教育体系。这个问题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宏大,不能从两个方面简单地考虑它:学校和学生。它涉及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学术氛围,价值取向以及学校和家庭教育方法。基本上可以说,钱老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需要全国反思的问题。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人口这么大的国家不能培养出一批顶尖的学者和人才来接替他们的前辈?当然,我们的确培养了优秀的人才,但是钱老更加重视开拓型人才,就像民国的大师们在某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一样。
自钱老提出这个问题以来,从教育制度到社会价值文化,基本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钱老的回答是,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里讨论每所大学的不同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和目标。例如,印度理工学院被称为“科学皇冠上的瑰宝”。
这是一所专门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它也是世界上最难考的大学。 这是美国硅谷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这就是为什么不难发现美国硅谷有大量印度工程师的原因,其中大多数来自从这所学校。作为一所专门培养科学和工程学人才的学校,它的工程学位居世界第三,因此,难怪为什么美国硅谷有那么多印度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行政化一直是教育系统的缺陷之一。在呼吁进行教育改革时,这也是要求大学退学的最大声音。官员们对学者的过度干预和管理可以说是延迟大学教育的原因。由于学者们无法独立发展并受到权力的束缚,即使过分的思想和创新也将在权力的影响下消亡。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官僚主义和官方标准思想已经渗透到学校中。
从小学到大学,官僚主义倾向都在学生的脑海中。我记得几年前看过一个新闻,谈论一个小学生聚集在一起,根据班级规模和家庭背景进行排名,这表明以官员为导向的思想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
在大学中,学生会的官僚主义和功利主义非常严重。痴迷于权力带来的乐趣和好处,无论是学生还是学者,自然都无意学习知识。其次,社会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带入了“金钱无所不能”的时代。拜金主义的盛行,又有多少人有心思和定力沉下心来搞学问呢?
即使是赚钱,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走上投机,妄想一夜致富的道路。
在权力的束缚下没有学术自由,那么学术成就呢?在中华民国时代,尽管世界是一个混乱的世界,但学者享有很高的自由度。尽管条件艰苦,但那些学者和学生可以在不受权力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学术研究,而是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基础教育的普及已经成功,大大降低了文盲率,但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并没有持续的联系。

基础教育的定位不以高等教育为基础,而更像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包括教育资源,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等问题,应该说基础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育制度本身问题也限制了学校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和条件。当然,将问题完全交给学校是不可能的,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要承担很多责任,因为如果学校经过适当的培训,它的确可以解决许多社会问题。
但是家庭教育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中国绝大多数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子女,也不知道如何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
中国式的教育是希望孩子能学到一点东西,这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有另一种技能,并且将来他还会有更多的工作。结果常常是,尽管钢琴班,舞蹈班和数学班都已入学,但确实有数位数学家,音乐家或舞者受到了培训。即使在将来,这些才艺也没有成为他们的工作。
人才,泛指各行各业中的领军人物。
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才一词出于古老的《易经》“三才之道”,即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易传》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以上内容参考:人才(词语概念)_百度百科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4. 为什么我国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怎样看待呢?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以钱学森为首的近代中国众多科学家中,绝大多数都有留学的经历,为此钱学森晚年据此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钱学森对着前来看望他的国家领导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何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
钱学森当时提出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他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原因之一。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逝世当年11月,安徽有所高校11名教授联合合肥一家报纸,给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任以及全国教育界写了一封公开信。这11名教授在信中除了对“钱学森之问”进行了反思外,高公开呼吁国家重视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并推进教育改革。

钱颖一说:“我们的教育方法中,靠认真刻苦,靠时间投入,靠死记硬背,靠大量做题,靠反复练习,可以让考试成绩优异,让钢琴演奏熟练,让生产成本降低,但这些都不能替代创新和创造。”
钱颖一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曾经好几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来到清华与学生座谈。当学生什么是科学家最重要的要素时,这些著名科学家们没有选择中学生提倡的勤奋、努力等必要因素,而是选择了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5. 对于中国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你有哪些看法?

现在的大学就是一工厂。企业单位是消费者,学生是产品。
大学这间工厂为了利润也不管原料好坏了,通通混在一起加工后出厂,然后问题就来了,产品没人要啊。届时专家说是产品的错,而民众说是工厂的错。
那么说到底是谁的错呢。我认为每方面都有错,才铸就了这一现实的大问题。

第一、企业单位不再单一地以学历为第一招聘条件,这问题要是解决了,可以挽救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心态和人生观。

第二、大学不再以产量(毕业率)和销售量(就业率)为指标,要打造“品牌意识”。以学生的未来和真正的素质(品德)为重才好。

第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弟子规说得好: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做人先要孝顺父母,再学诚信,然后学习和身边的人相处,接着有“余力”,再学文。
可是在我们中国已经反过来了。
只要求“学文”,那些做人的基本道德通通变成了所谓的“知识”,成了考试的答案。那些教育专家可谓是祸国殃民啊。。。

对于中国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你有哪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