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钱花在哪里?财政部晒出“账本”

2024-05-18 18:32

1. 政府的钱花在哪里?财政部晒出“账本”

  
  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回应2013年财政预算报告热点
  同时,财政部提交的预算报告正在全国两会上提请人大代表们审查、接受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些代表委员指出,今年的这本“国家账本”体现出了收支较平衡、民生支出多、负债较合理三大亮点。他们认为,应抓住历史机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壮大国家财力的同时,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
  财政赤字:总体处于安全水平
  [回应] 戴柏华表示,考虑到结构性减税的滞后效应,今年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可调用的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数额较少,但财政刚性支出增加,特别是增加保障改善民生支出,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这需要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目前我国赤字率预计在2%左右,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
  财政收支保持平衡
  [数字] 2012年中央财政总收入为58832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的52806亿元增长9.4%;中央财政总支出为64332亿元,比上一年的56414亿元增长13.7%。
  [点评]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入不敷出导致债务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能保持收支的基本平衡是难能可贵的。正因为我们有财政收支平衡的优势,因此我们有更大的余地和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
  [部长回应热点]
  社保基金:“养命钱”首次纳入预算报告
  [热点] 201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首次列入预算报告,这也是这笔资金首次接受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监督。
  [回应] 戴柏华表示,三年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下一步,财政部将着力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规范编制方法,提高基金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加强预算执行,增强基金预算管理的严肃性;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强化基金预算监督;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基金预算管理水平。
  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4%。
  [回应] 戴柏华表示,这一成绩确实来之不易。我们始终坚持“加强使用管理与加大投入并重”的理念,保基本、补短板、抓关键、促公平、强管理,财政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向义务教育倾斜,向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倾斜,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同时,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着力解决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问题。”
  “三公经费”:按照零增长原则严格控制
  [回应] 戴柏华表示,2010-2013年部门预算编制中,财政部按照零增长原则对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进行了严格审核。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严格控制“三公经费”,节约行政开支。一是在既有的制度办法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完善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配置使用和公务接待等经费管理制度和审核程序。二是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要求,继续严格控制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规模。三是细化“三公经费”预算编制,切实增强“三公经费”预算约束力。四是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督促和指导地方加快“三公经费”公开步伐。
  [代表委员点评]
  民生支出大大加强
  [数字] 2012年我国中央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领域内的直接支出近16000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接近25%。
  [点评] 我国“国家账本”的民生特点越来越明显。中央财政用于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近1.6万亿元,比2011年预算支出增13.5%,这一增速远高于同期国防支出增速,这是对西方某些舆论的有力回击。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连介德
  负债较轻、合理
  [数字] 2013年我国拟安排财政赤字12000亿元,较2012年增加4000亿元。
  [点评] 与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的过度负债和高杠杆率相比,我国政府负债水平较低、也较为合理,这起码说明我国在扩大财政赤字方面还有不小增长空间,有着较大回旋余地,能为下一步的财税改革提供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

政府的钱花在哪里?财政部晒出“账本”

2. 十年国家账本 钱是怎么来的又怎么花

钱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还有行政罚款,开销有工资支出,基础建设支出,帮扶资金等等。

3. “国家账本”将实施支出 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吗?

目前,2018年预算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如何让“国家账本”更加清晰易懂?16日,在财政部发布会上,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吴海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年来,根据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精神,财政部贯彻落实新修订的预算法,不断细化预算编制,增强预算透明度,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向社会公众公开的预算报告、预算草案内容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清晰易懂。

他表示,为了使政府预算进一步清晰明了,便于人大代表审议预算和社会公众读懂预算,2018年将实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在继续保留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同时,增加设置一套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这是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建立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吴海军说,2018年全面推广实施后,一是政府账本更细。不仅能反映出谁在花钱,花到哪个领域,还能反映出钱是怎么花的,有利于清晰明了、全面完整地反映预算支出。二是政府账本更透明。根据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编制的预算报告和草案结构将更加合理、内容将更加丰富,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效能,规范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支出行为。

“‘国家账本’向社会公开账目,不仅要看钱花在什么地方,更要看取得了多大效益。

“国家账本”将实施支出 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吗?

4. 新常态下,政府的钱“去哪儿”

2013年增长10.1%,2014年增长8.6%。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涉及13亿成员柴米油盐的“国家账本”,也由2位数增长进入1位数增长的阶段。
  同政府工作报告一道,政府预算草案报告5日登台亮相,从这个账本里面,能读出政府可以获得的资源,能读出政府活动的范围与方向,能读出政府活动的目的和效果,能读出国家运行的可持续性。
  2015年,这20多万亿元怎么花?买柴、买米,还是买油、买盐?如何过好紧日子……作为13亿家庭成员中的一分子,你不能不知,不可不察。

  75张报表,4本账,中国政府开启依法理财、阳光理财新时代

  两会期间,从全国人大代表的驻地,可以看到大家拿到的政府预算材料包括两部分内容:预算草案和预算报告。
  预算草案包括一系列报表与说明,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审查的2015年政府预算草案,分全国财政收支汇总表、一般公共预算表、政府性基金预算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表、其他报表等6大类,共计75张报表。
  预算报告则是对预算草案的关键数据、主要财税政策和代表所关注的信息做出概括、提炼,由国务院委托财政部向代表大会提交,便于代表更好地阅读和理解预算。“预算草案和预算报告相配套,一目了然,对代表审议帮助很大。”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奉化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新预算法落地的开局之年,新预算法的精神在政府预算报告中有充分的体现。”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常务副省长詹夏来说。
  2015年1月1日,历经10年修改、4次审议的,有着“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正式开始实施。新预算法中的一大亮点是“全口径预算管理”,2015年预算报告就按照相关规定,完整报告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4大本账的收支情况。报告还专门对几本账之间的“衔接情况”作了说明,比如将地方教育附加等11项基金收支转列为一般公共预算,将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用于保障民生支出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除了收支大账外,预算报告还增加了大量收支分析解读。在报告2014年预算收支情况时,专门有一段文字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的原因进行梳理分析,这在去年的预算报告中是没有的。在报告2015年预算安排时,又从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保持一定的政府投资规模4个方面,清楚地解释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的要求。
  预算决议在预算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在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板块中,“落实全国人大预算决议情况”列在首位,去年列在首位的是“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情况”。这一变化,无疑呼应了新预算法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符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要求”列为人大审查重点之首的规定。“原来的支出项目如果改了用途,是要有说法的!”全国人大代表刘群说。
  在新预算法背景下,这份报告同你的联系将更紧密。如果你是一位普通公民,预算公开将成为新常态,预算收支、财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将进一步影响你的衣食住行、上学看病;如果你是一位人大代表,无论会上会下,接触、审查、监督预算的职责将成为新常态;如果你是一位政府干部,你的行政支出、权力行使严格按照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将成为新常态;如果你是一位企业人士,这份报告同你的经济发展预期、生产经营安排更加紧密,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将成为新常态。

  “钱袋子”收入降了,“紧日子”来了,民生投入怎么办?

  因为要“量入为出”,也就有了预算的编制。首先要预测一年内能够筹集到多少收入,才能根据财力多少、工作需要确定支出。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由年度2位数增长进入1位数增长的新阶段。财税专家认为,在现行税制下,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速的回落幅度将更大。报告预计,2015年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154300亿元,增长7.3%,这一增速较2014年的8.6%,又降了1.3个百分点。
  不过,许多代表委员注意到,尽管财政收入增速趋缓,但各项重点支出刚性增长、规模持续扩大。在报告“2015年财政政策”板块中,第一句话就是“2015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说,政策性和经济性减收叠加,财政支出刚性化加强,过紧日子将是政府财政的新常态。“从心态与实际工作上,我们都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乱花,把钱都用到刀刃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说。
  报告提出,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1500亿元,增长10.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430亿元,增长9.5%,主要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农林水、节能环保、住房保障、文化体育与传媒、交通运输、一般公共服务等方面支出。
  “预算报告中的这些支出,呼应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进人民福祉’的要求。”全国人大代表、祐康集团董事长戴天荣说,“虽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但改善民生的事业不能放缓。”
  对比数字,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赤字达16200亿元,赤字率达2.3%,而去年是2.1%。全国政协委员贾康说,在有保有压的原则下,赤字率的提高没有什么问题,从结构调整的优化方面,财政显然有更多的东西要承担,包括大量民生事项。
  贾康认为,财政支出中,应该把可用的空间尽可能用起来。报告中提出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将清理出来的结转结余资金,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过去长期以来,不少财政资金躺在银行睡大觉,今年预算报告强调了‘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特别是强调对重点民生支出的绩效评价,财政资金闲置浪费情况将成为历史。”山东省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说。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工商联副主席袁志伦认为,越是紧日子,越要精打细算。“报告有许多有关精准预算管理的表述,相信财政的钱肯定会花得更加合理,真正用在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刀刃上。”

  报告通篇贯穿了“改革”这一主线

  现代预算制度中,政府任何行为都是建立在财政预算基础上,预算方面的变化,直接体现了政府向现代治理体系转型的努力。从“钱去哪儿了”,可以看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信号。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注意到,预算报告共三部分,通篇贯穿了“改革”这一主线。
  第一部分“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板块中,首先从预算管理制度、税制、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方面,向全国人大报告了过去一年的财税改革情况。
  在过去一年间,许多改革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要减少三分之一,今后还要进一步减少”正在实现,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在由2013年的220个减少到2014年150个左右后,又减少到现在100个左右。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配套的压力以及“跑部钱进”的情况,有了大幅减少。
  第二部分“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板块中,突出了财政支出政策如何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医药卫生、农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改革的情况。
  “你可能会问,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教育经费支出与所占GDP的比例脱钩,那么,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去年工作中,为什么又提到4%?”一位研究财政政策的专家说,“因为相关改革尚待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是一个总的引子,几大脱钩事项的改革将随着对一些部门法律法规的修改,陆续推进。”
  第三部分“认真贯彻新预算法,做好2015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专门对财税体制改革进行了详细阐述。
  预算改革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最受关注。随着房地产开发等传统投资增速回落,土地出让金增幅的下降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逐渐退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说,从第三部分可以看出,国家在规范一些地方发债行为,对发债主体、发债用途和偿债能力都作了规划,这让他很欣慰。
  预算报告还显示,消费税改革、资源税改革都动起来了,营改增扩面也到位了,2015年将是税改大踏步前进的一年。
  在预算报告改革话题的背后,是中央确定的经济生态领域8个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综合性改革方案,目前除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已经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等7个方案仍待出台。
  然而,财税体制改革,这一中国改革路上难啃的硬骨头,在新常态下已迈出了基础性的第一步。
  (记者李亚彪、程士华、韩洁  参与采写记者:岳德亮、段续、王政、魏董华、刘林)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5. 中国政府今年刺激经济所花的钱都用在了哪里

楼上的回答 本人不敢苟同 都是纳税人的钱为什么不需要过分关注 本人只知道这四万亿大部分流入到大型央企中去了 这些企业没有什么好的投资项目 就把钱扔到楼市 股市当中 前一段时间几个新地王都是用这4万亿里面的钱来竞标最后成为地王的 楼上所说的 国内经济在复苏 本人就更不敢认同 铁公基的建设其实根本带动不了经济的增长更不可能提高就业率 只是把房子和公路 拆了又建 建了又拆 说白了政府还是为了完成他们的保八目标

中国政府今年刺激经济所花的钱都用在了哪里

6. “国家账本”将实施支出 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吗

目前,2018年预算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如何让“国家账本”更加清晰易懂?16日,在财政部发布会上,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吴海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年来,根据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精神,财政部贯彻落实新修订的预算法,不断细化预算编制,增强预算透明度,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向社会公众公开的预算报告、预算草案内容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清晰易懂。

他表示,为了使政府预算进一步清晰明了,便于人大代表审议预算和社会公众读懂预算,2018年将实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在继续保留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同时,增加设置一套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这是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建立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吴海军说,2018年全面推广实施后,一是政府账本更细。不仅能反映出谁在花钱,花到哪个领域,还能反映出钱是怎么花的,有利于清晰明了、全面完整地反映预算支出。二是政府账本更透明。根据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编制的预算报告和草案结构将更加合理、内容将更加丰富,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效能,规范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支出行为。

“‘国家账本’向社会公开账目,不仅要看钱花在什么地方,更要看取得了多大效益。

7. 评论:“去哪儿了”民主监督的永恒追问

“去哪儿了”:民主监督的永恒追问
全国公交卡发行总量已逾1.8亿张,押金总额在18亿元至54亿元之间;截至2013年底,仅北京市的房屋维修基金就已达350亿元,但使用额仅为8亿元;今年1月份,24省份公布的2012年社会抚养费征收总额已超200亿元,但没有一个省份公开收支明细……全国两会上,三大公共资金“去哪儿了”,成了多位代表委员的共同追问。

“××去哪儿了”,这个原本生活中的平常之问,进入2014年的中国,各种机缘之下似乎被赋予了某种“终极关怀”的色彩,成为一个热门句式。任何一种词语的流行,都有其深层社会文化心理原因。“××去哪儿了”,在特定时空下,其探询关切,超越了日常生活,成了一种关乎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的追根刨底。
由此观之,体现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全国两会,恰恰是追问“××去哪儿了”的绝佳场合。不是吗?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民主监督职能的代表委员,带着公众关心的问题议政建言,在某种意义上都能体现为追问。他们对各种国计民生问题追问得越彻底,“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也就落得越到位。
最该追问的,当然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去哪儿了。审议政府预算报告,是全国人大代表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代表们用手按下同意键,预算案就具备了法律效力,数以万亿计的财政资金就要支出到四面八方,关系施政方向,牵动民生福祉。人大代表认真读懂“国家账本”,盯紧政府的“钱袋”,才能让每一分钱都用在该花的地方,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追问财政收入去哪儿了,就要认真监督财政决算报告。从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能够看出三公经费改革、反腐倡廉成效、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改革的进展,也能够发现问题。在反浪费、压缩三公支出、规范干部办公配置标准的背景下,也希望代表们能追问:节省下来的钱去哪儿了?
追问“去哪儿了”,能倒逼政务公开,提升行政透明度。“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往往是没被有力追问“去哪儿了”的地方,必然会有潜规则和暗箱操作,滋生腐败乱象与不正之风。近年来,一些公民对公共资源分配与使用情况的追问,促进了政务公开。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更应该理直气壮地发出追问,进一步提升政府施政的公开透明。
追问“去哪儿了”,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必须。关心教育改革,不妨多问问优质教育资源去哪儿了;关注医疗改革,不妨多问问优质医疗资源去哪儿了;关心弱势群体的人,更应多问问农民工、代课教师、农村“留守部队”的合法权益去哪儿了。追问越有力,就越能促进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就越能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也就越能凝聚人民的力量推进改革。
追问“去哪儿了”,是践行群众路线、荡涤“四风”、权力“入笼”的需要。凡官员作风不良、大贪小腐不绝的地方和单位,显然应该追问制度约束与监督去哪儿了;凡是违法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冤假错案得不到昭雪、民众“信访不信法”的地方,显然应该追问法律去哪儿了。把这些“去哪儿了”的问题追问清楚,及时查漏补缺,才有风清气正,才有公平正义。
每一个“去哪儿了”,既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正面回应,也凸显着无法漠视的民意。每年全国两会,之所以民众高度关切、殷殷期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是追问“去哪儿了”最有力也最能得到回答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平台。全国两会对追问的回答,既是民意诉求得到尊重,人民权利得到保障的体现,也是促进问题解决、推动改革深入的契机。
这就对代表委员履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真实民意难达国家庙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公众追问:代表委员去哪儿了?

评论:“去哪儿了”民主监督的永恒追问

8. 古代每朝的国库都在哪儿呀?

在户部(中央银行),在古代户部是负责发行货币的部门,相当现在的中国人民银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