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每年关注三农问题,可是这个问题改善了吗?

2024-05-02 06:18

1. 一号文件每年关注三农问题,可是这个问题改善了吗?

2017年省委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今日公开发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省一号文件连续第14年关注“三农”问题。


文件共八个部分18条,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强科技创新、补齐发展短板、深化农村改革、加强“三农”工作组织领导等内容。

文件明确2017年“三农”主要发展目标:粮食产量稳定在510亿斤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

与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一致,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聚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文件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晒场、烘干、机具库棚、土壤改良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公司作为项目业主自主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文件还明确了脱贫攻坚目标:确保2017年128万人脱贫、1520个贫困村出列、9个贫困县摘帽。

扩展阅读

我省一号文件连续第14年关注“三农”问题。近年来我省“三农”主要发展目标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梳理了一下近5年我省一号文件的有关内容,一起来看:

2016年

以《关于以新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若干意见》为题的省委一号文件3月24日公开发布,这也是我省自2004年以来连续13年关注“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全文约1.2万字,共6个部分27条,包括加强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内容。

文件明确2016年“三农”主要发展目标:提升粮食产能,保持生产稳定;农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

文件强调粮食安全,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一步将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3700万亩,把江汉平原建设成为稳产高产的国家大粮仓。

2015年

总体纲要

立足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改革添活力、法治做保障”为主线,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必将为全省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三大目标

粮食增产3亿斤左右 农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五项举措

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

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两个依靠

一靠全面深化改革二靠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2014年

总体要求

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总目标,按照“落实政策、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思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主要目标

农业增加值增长4%,粮食增产6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工作重点

●健全农产品生产供应保障机制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2013年


按照“保粮食、强基础、兴加工、增收入、新农村、重改革”的思路,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增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活力。


农业增加值增长4%,粮食增产5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


●建立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探索“四化同步”发展机制,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平台;

●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公共事业发展;

●创新“三农”工作机制,落实“重中之重”地位。

2012年

2012年省委一号文件,首次明确了农业强省的内涵:实现“六个全国领先”,打造“五区两基地一中心”。即,全省农业产值、农业增加值、大宗农产品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全国领先,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全国领先,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全国领先,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全国领先,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全国领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大宗农产品品牌全国领先;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高科技聚集区、农业文化旅游示范区、农村改革试验区、新农村建设先行区,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宗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和“买全国、卖全国”的全国农产品物流贸易中心,到2020年我省基本建成农业强省。

一号文件每年关注三农问题,可是这个问题改善了吗?

2. 为什么提到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时,不提200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的一号文件并非年年都聚焦“三农”问题。细数改革开放以来的多份中央一号文件,其中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共有17个。这17个文件也并非一直连续,中间有过中断。20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改革如火如荼推进的大背景下,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五个一号文件,对当时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18年后,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又连续12年聚焦“三农”。盘点新世纪以来的这12份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既有针对“三农”工作全局的,也有专门针对农业科技、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等专项工作的。一号文件连续12次锁定“三农”,凸显出“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一号文件涉农传统为何在20世纪80年代中断?对这一问题当时全国从上到下有这样一种认识: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基本问题已经解决了,重要问题都在城市,工作重心也从农村开始转到城市。时隔18年后,一号文件为何又重新锁定“三农”?这背后又有着更为深刻的背景:20世纪末,中国农业生产环境出现复杂局面,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几年低速徘徊在4%以下。此外,城市改革经过10多年“加速跑”后,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影响到了小康社会建设进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表明“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更为加强。中国正处在四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冲刺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缺了农村这一头。四化建设,必须补齐农业这一短板。在国家各项工作中,“三农”的重要属性仍十分明显。这些因素决定“三农”仍是中央亟须和重点部署的工作,也正是缘于此,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12次将靶心锁定“三农”。从2004年起,一号文件连续12年“锁定”三农主题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5年,《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3. 依据中央一号文件分析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近发表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三位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家,他们的意见可能对读者理解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有所启迪。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因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新农村建设要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新型的农民,良好的社会风貌,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要培育和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三个重大突破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业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天我们是在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既标志着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也表明我们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顺应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既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既是“三农”问题认识的质的飞跃,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政策定位的根本转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实现了三个重大突破:

  一是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思想,反映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非同一般。从实践来看,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既重农村生产力发展,更重农民利益。既重城乡统筹发展,更重制度创新。这和传统的重视农民力量而忽视农民利益的重农思想有着根本区别。

  二是提出“两个趋向”的重大判断。同时切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连续三年制定新的“一号文件”,做出一系列重农补农的决策。

  三是抓住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依据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业是农村的重要产业、农村是农民和农业的载体的原理,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并把它作为我们党新世纪的重大奋斗目标。

  新农村建设要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工作部部长韩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十一五”时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必须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应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病户的医疗负担,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依据中央一号文件分析三农问题

4.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三农问题都有哪些着力点

从一号文件看2015年财政支农新思路 


  一边是财政收入转入中低速增长面临增收难,一边是“三农”发展进入历史新时期亟须高投入。面对农业发展和财政运行中的新形势,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优先保证农业农村的投入,让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

  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财政收入增速仅为8.6%,为1991年之后财政收入增速首度跌入“个位数”。面对日益凸显的财政收支压力,一号文件仍然提出了“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并释放出提高财政补贴效能、转换资金投入方式、创新投融资机制等支农新思路。

  根据一号文件部署,2015年财政支农资金重要投向之一,就是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

  针对财政支农资金普遍使用效率不高,尤其是补贴资金,存在着“散”、“乱”等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

  据了解,我国现行很多农业补贴政策属于“黄箱”范围。“黄箱”受到WTO的规则限制,其综合支持量不超过农业总产值的8.5%,而“绿箱”则不受WTO规则限制。因此,需要调整部分补贴方式转到“绿箱”去,使得补贴结构和效果更加优化。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选择部分地方开展改革试点,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推广补助政策等。

  “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农业补贴的资金使用效率。”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对此表示。他说,多头管理导致财政支农资金“碎片化”,如果不加以整合统筹使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就难以有效保障。

  文件中“开展改革试点”,“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的表述格外值得关注。因为,导向性确保补贴起到引领作用,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而效能则保证资金被充分使用,确保政策功效最大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强了财税政策对农产品进出口的调控。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规模、节奏。完善粮食、棉花、食糖等重要农产品进出口和关税配额管理,严格执行棉花滑准税政策。

  “运用财税政策调控农产品进出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这既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又和农民的增收问题联系紧密,还对外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白景明对此表示。

  一号文件的另一个亮点在于转换投入方式。根据文件部署,今年要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改革涉农转移支付制度,下放审批权限,有效整合财政农业农村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

  同时,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确保资金使用见到实效。

5.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年关注三农问题原因何在

第一 中国5000年以来一直是农业大国,就算现在不是奴帝 不是封建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这个性质不变
第二 中国是农民人口大国,每10个中国人当中,就有7个是农民,如果政策不向农民倾斜,那简直是做不下去政府
第三 中国的农业,一直以来被中间商吞噬利益,意思是,农民很辛苦种出来的东西,本来中间商赚1倍够了,可是,中间商目前是赚了3倍,还把农民价格压低
第四 中国至少在未来10到20年需要重点发展农业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年关注三农问题原因何在

6.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三农问题都有哪些着力点

从一号文件看2015年财政支农新思路 
  一边是财政收入转入中低速增长面临增收难,一边是“三农”发展进入历史新时期亟须高投入。面对农业发展和财政运行中的新形势,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优先保证农业农村的投入,让广大农民吃了“定心丸”。
  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财政收入增速仅为8.6%,为1991年之后财政收入增速首度跌入“个位数”。面对日益凸显的财政收支压力,一号文件仍然提出了“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并释放出提高财政补贴效能、转换资金投入方式、创新投融资机制等支农新思路。
  根据一号文件部署,2015年财政支农资金重要投向之一,就是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
  针对财政支农资金普遍使用效率不高,尤其是补贴资金,存在着“散”、“乱”等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
  据了解,我国现行很多农业补贴政策属于“黄箱”范围。“黄箱”受到WTO的规则限制,其综合支持量不超过农业总产值的8.5%,而“绿箱”则不受WTO规则限制。因此,需要调整部分补贴方式转到“绿箱”去,使得补贴结构和效果更加优化。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继续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选择部分地方开展改革试点,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农业生产重大技术措施推广补助政策等。
  “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农业补贴的资金使用效率。”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对此表示。他说,多头管理导致财政支农资金“碎片化”,如果不加以整合统筹使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就难以有效保障。
  文件中“开展改革试点”,“提高补贴的导向性和效能”的表述格外值得关注。因为,导向性确保补贴起到引领作用,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而效能则保证资金被充分使用,确保政策功效最大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强了财税政策对农产品进出口的调控。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规模、节奏。完善粮食、棉花、食糖等重要农产品进出口和关税配额管理,严格执行棉花滑准税政策。
  “运用财税政策调控农产品进出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这既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又和农民的增收问题联系紧密,还对外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白景明对此表示。
  一号文件的另一个亮点在于转换投入方式。根据文件部署,今年要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改革涉农转移支付制度,下放审批权限,有效整合财政农业农村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
  同时,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确保资金使用见到实效。

7. 中央一号文件为何连续14年关注三农?

中央一号文件指的是中共中央每一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一号文件当中聚焦的主题,往往都是中国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全年工作当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因此,历年的一号文件都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而进入新世纪以来,自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农村、农业和农民,凸显出“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
第一是表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提升了“三农”工作的位势;另一方面,发一号文件关于“三农”工作,有的人讲啊,也是把一号文件的含金量、成色,用足了,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为什么中央长期地、一如以往地坚持发一号文件,我想考虑可能有这么几点:
第一点,经过2004年以来这十几年,我们粮食增产“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十二连快”,粮食大概增产了八千多亿斤,农民收入的话,更是从2千多块钱增加到了1.2万元,这个幅度非常之高。
但是不管怎么讲,总体上我们认为“三农”工作,目前来看,不能认为农业发展是过关了,农村建设是过头了,农民的日子是过好了,我们认为都不能这么评价,所以总体上看,现在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不懈地加强“三农”工作。

第二个考虑,就是尽管现在我们农产品供求关系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应该说这是一种——我认为是一种低水平、高成本、高投入,也应该说是高代价的这种过剩。在另一面,其实还有很多农产品,优质的、绿色的,大家希望吃到的、消费到的还明显不够。
比如前些时候一直有报道,在境外买洋奶粉,或者买别的国外的奶粉,大家都是注意到这个事实的,这至少就说明,我们很多优质的、绿色的农产品现在还是明显不够。所以我想说的意思是,在这种“多”的背后,其实更多地反映出现在“三农”的发展,面临很多突出的矛盾和困难。
第三个考虑,就是从各地,现在的实践的情况来看,2017年因为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这件事尽管中央已经提出两年,农业已经也实践一年多,但是呢,基层、各地普遍反映,到底内涵、要义是什么,到底工作中该怎么来实际地、有效地推动,感觉心里边还是没底。所以在这个时候,从前面讲的问题导向也好、目标导向,从现实大家感受的实际需要也好,都需要继续发出这么一个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为何连续14年关注三农?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共下发几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一共有十个一号文件,即
  突破僵化体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联产承包制是伟大创造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这个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当前的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是我国农村的三大隐患。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必须强调党员、干部带头,模范地执行政策,杜绝不正之风。要按照我国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承包土地15年不变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文件明确了农村进行商品生产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干部学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价值规律,为计划经济服务,才能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现代化。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扩大市场调节力度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系统化,同时从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产业结构调整、交通、支持乡镇企业、鼓励人才流动、放活金融政策、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活跃农村经济。文件还提出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文件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同时明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允许其存在和发展。文件指出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还十分脆弱,一部分地区农民种粮的兴趣有下降的迹象,在农村经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了不协调现象,城乡改革汇合后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节更加复杂。要认识到,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不但反映经济规律,也反映着自然规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切中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要害,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