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2024-05-18 18:07

1. 《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序文】
   “离相”是此段的主题。离相即离一切幻相。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的,所以执著取舍,处处为幻相所惑。若能识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呈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须菩提先是极力赞叹深法的难闻,使他们注意而受持这离相妙悟的般若。听闻了这深妙法门者,都能成就第一稀有功德,这是因为他们能离一切妄相而清净信心,即离戏论而显得心自清净,是如实相而知的证信,即清净增上意乐或不坏信,这是更显难得了!之后的众生,也能在听闻此经后成就第一稀有功德。此乃因为他们信解受持这金刚般若经后,已没有我等四相的取执了。这可见不问时代的正法、像法,不问地点的中国、边地,能否信解般若,全在众生自己是否已多见佛、多闻法、多种善根,是否能离四相而定。
  
 闻经后能不生惊疑怖畏而入般若海,这是第一稀有者。为什么呢?因为已透彻了解如来所说的离相第一般若波罗密。要不落怀疑,不生邪见,不惊、不怖、不畏,必须心无所著,而有了般若智慧才能心无所著。般若为诸度之先导,诸度(后五度)若无般若,皆不到彼岸,所以如来说第一波罗密。然而,第一波罗密,即是无可取、无可说,也即是第一不可得,波罗密不可得。惟其离相不可得,所以为诸法的究极本性,为万行的宗导,而被十方诸佛赞叹为“第一波罗密”。
  
 上文偏说布施,而此处又特别赞叹忍辱,借用行大忍辱说明离我法执。生忍、法忍、无生忍是菩萨发大心,行广大难行,度无边众生,学无量佛法所必学习的。菩萨唯有修大忍,才能度化众生,完成成佛大事。菩萨修此忍力,能受得苦难,看得彻底,站得稳当,以无限的悲愿熏心,般若相应,能不因种种而引起自己的烦恼,退失自己的本心。但是忍辱波罗密要与般若相应,才能了悟能忍的我,所忍的境与忍法,都不可得,所以即非忍辱波罗密。能如此,才能名为“忍波罗密”。佛陀进一步举过去的本生来证明自己在过去生中,被歌利王分割身体的故事,说明当时自己并没有我等四相,所以心不产生嗔恨而能大悲,能大忍!要利益众生,就应该行不执取法相、人相的无住布施。所以如来接着说:如来说的一切相,即是非相;说的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通达非相非众生,所以能布施,所以能忍辱。
  
 菩萨修菩萨行,唯有除灭四相,才可以契会无实无虚。若心不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那就如明目人在日光朗照的地方,能见种种的形色。这说明布施要与般若相应,不著一切,即能利益众生,趋入佛道,庄产无上的佛果。总括地说,将来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读诵这般若妙典,那即为如来的大智慧眼,在一切时、一切处、一 切事中,完全明确地知道、见到,能常为如来所护特,他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释】
   慧眼:指智慧之眼。为声闻、缘觉二乘人所证得的眼。为“三眼”之一、“五眼”之一。慧能起观照,所以名为眼。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慧眼能照见诸法真相,所以能度众生至彼岸。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以世俗观念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这就包含“空”之意义。
  
 歌利王:佛陀于过去世修行时,歌利王为乌苌国的国王。他的行为非常凶暴恶劣,臣民们都很害怕他,唯恐避之不及。一次,国王带了宫女们,入山去打猎。宫女们趁国王休息时,就自由游玩。在深林中,当她们见到一位仙人在坐禅时,对他生起很大信心,仙人也就为他们说法。国王一觉醒来,不见一人,到各处去寻找,见他们围着仙人在谈话,心中生起嗔恨心并责问仙人,且不分青红皂白地用刀砍下仙人的手脚,看他是否能忍。当时,仙人毫无怨恨,神色不变,不但不嗔恨,反而对国王生起大悲心。这仙人,即释迦牟尼佛的前生。
  
 嗔恨:“三毒”之一,也是六根本烦恼之一。对于苦与产生苦的事物,厌恶憎患,谓之“嗔”。嗔恨能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无所住心:即其心无住。无住,即无著、不执著。无所住是不滞住善恶、是非、空有、断常、迷悟等等对待的两边,连中道亦不住。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深刻领会了其中的真谛,禁不住感激涕零地对佛说:“太稀有了,世尊。佛陀宣说了如此甚深微妙的经典,这是从我见道得慧眼以来,未曾听到过的如此殊胜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样的经义,而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证悟万法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已经成就了最殊胜稀有的功德。世尊,这个真如实相,并不是真实的真如实相,所以如来佛才说它假名为实相。世尊,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理解其义并受持此经不算难得稀有。如果到了后世的最后一个五百年中,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并能信受奉持,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已没有对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和寿命相状产生执著。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他已经了悟我相本非真实,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一样本非真实。为什么呢?远离一切对虚妄之相的执著,就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告诉须菩提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典,而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殊胜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密,实即并非实有的第一波罗密,只是假名的第一波罗密。”
  
 “须菩提,所谓的忍辱波罗密,如来说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密,只是假名的忍辱波罗密。为什么呢?须菩提,比如我过去被歌利王用刀支解身体,我在当时就没有心存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当时被节节支解时,在心中执著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就必定会生起嗔恨的心。”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过去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时, 那时,我就不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所有一切的相状,生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执著于色尘而产生心念,不应该执著于声、香、味、触、法诸尘而产生心念,应当生起无所执著的清净心。如果心中有所执著,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说菩萨的心念不应该执著于色相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应当如此进行布施。如来说一切所有的形相都是因缘聚合的假名形相,又说一切所有的众生也不是真实的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讲真话的人,讲实话的人,讲真理的人,而不是说谎话的人、不是讲怪异话的人。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著于法相而行布施,就会好像人进入黑暗中什么也看不到。如果菩萨心里不执著于法相而行布施,就好像人有双眼,在日光的照耀下,能一清二楚地看见各种色法一样。”
  
 “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这部经信受奉行和诵念受持,如来凭佛无碍的智慧可以悉知这种人,也可以悉见这种人,一定能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2. 《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一】解读
  
 在这一章须菩提发表了一番感言,觉得读此经大为感悟。他说有人能听闻此经,并且信心清净的话,也就悟到了实相,这个清净的意思就是心不住相。实相非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一切诸相就悟到了实相,也就成佛了。
  
 释迦摩尼肯定了须菩提的言语,说道如果有人听闻了金刚经,却不惊讶害怕,这种人是少有的。然后释迦摩尼也再强调了两个比较重要的,一个是忍辱,也是要无忍辱相。一个是布施,也是要无布施相。所以人是想要悟道实相,却也应该离一切诸相才可以。这样也就是不住色、香、声、味、触、法生心,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三】译文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禁不住感激涕零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佛解说了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殊胜的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样的经文,而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证悟万法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已经成就了最殊稀有的功德。世尊,这个真如实相,并不是真实的真如实相,所以如来佛才说它假名为实相。世尊,我今天能够亲闻佛讲这部经典,理解其义并受持此经,不算难得稀有。如果到了后世的最后一个五百年中,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并能信受奉持,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人已没有对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寿命相状产生执著。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了悟我相本非真实,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一样本非真实。为什么呢?远离一切对虚妄之相的执著,就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告诉须菩提说:“是这样,是这样!如再有人听闻此经,而能不惊疑,不恐怖,不害怕,应当知道此人,是相当殊胜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实即并非实有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假名的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所谓的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假名为忍辱波罗蜜。原因何在?须菩提,比如当初我被歌利王用刀割截身体一事,就是因为我当时已没有了我相,没有了他人相,没有了众生相和长寿者相。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当时被歌利王一节节肢解时,倘若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生不老者的相状,那就必定会生嗔恨之心。
  
 “须菩提,再回想过去,在五百年前我当忍辱仙人时,那时,我就不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因此,须菩提,菩萨应脱离所有的相,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大智慧,不应执著于一切外相而生成心念,应生成无所挂念的心念。如果心中有所执著,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说菩萨的心念不应该执著于色相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应当如此进行布施。如来说一切所有的形相都是因缘聚合的假名形相,又说一切所有的众生也不是真实的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话的人、说实话的人、讲真理的人,而不是说谎话的人,不是说怪话的人。须菩提,如来所得之法,是无实也无虚之法。须菩提,倘若菩萨心中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好比一个人走进了黑暗之处,就什么也看不见。倘若菩萨的心中不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好比人有眼睛,在日光的照耀下,能一清二楚地看见各种色法一样。
  
 “须菩提,未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诵读这部经,如来凭佛无碍的智慧可以悉知这种人,也可以悉见这种人,一定能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3.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十章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十章
  
 佛祖如来用这一段话又一次阐明了佛教的认识论,就是如何认识事物的真相?就是不应起著于色、声、味、触、法的念头,应生无所住心。不起著念,就是六根清静,六根清静了才能不受自己已有思想与学识的约束与影响,正确的看待事物,心才能圆通无碍,纯真无欲,看到的事物才是真实的事物。住了色、声、味、触、法,就会有妄念,有了妄念就不能离相,更不能破相,欲望占居心灵,就无法摆脱这样的心魔,痛苦丛生。前一秒是幻念,后一秒是妄念,只有当前一秒是真实,所以不可执念,过好当前,最好!
  
 天下理学各门主义,皆出无为之法,各派演说为理,各教引伸为义,但其宗旨无不是解救世人于苦海之中,只是施苦造孽者不同而已,宗教倾向于人类自身,政党倾向于自己的对立面。佛教将人类自身的苦难归罪于人类自己的贪婪与欲望,而这样的贪婪与欲望,来自人类自身的认识论,正是通过已受社会污染的六根认识了这个物质的世界,让我们产生了贪婪与欲望,从而使人类陷入了无穷的痛苦之中,无论是环境恶化导致的身体疾苦,还是思想堕落导致的心理苦痛。
  
 那么佛祖如来是怎么看待是物质世界,即一切诸相?听听佛祖如来向须菩提的话:如来我说的一切诸相,原是指点诸菩萨解脱而已!其实本体全空,皆是非相。又说这一切众生,也是引导诸菩萨灭度而已!其实妄心自离,若见本性,也就不是众生了。佛祖如来又说道:“须菩提!如来我所说的般若波罗蜜,皆是无上的菩提,了悟本性。是真而不妄,即真语者;实而不虚,即实语者;如而合理,即如语者;不欺人,即不诳语者;不二说,即不异语者。”
  
 这一段的解释,是佛祖如来对讲经说法之方式方法的阐述,对于世间修行者,因个人在信奉佛法修行前经历各有不同,对现实事物认识有深有浅,六根受污程度各不一样,总之是悟性有个体差异,所以要有分别,要逐一分析,按其实际情况“依材施教”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就是要实行个性化教学。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的文化,更重视对“人”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是识人与用人之术,还有就是君权之道,为臣之道,就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医药学也是绝对是“个性化诊疗”,通过望闻问切,就是所患得是同一个病,比如感冒,中医开的药方都不一样,一个病人一个药方,这就是依病施药,而不像是西医感冒就是病毒感染,吃抗病毒的药就可以。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十章

4. 金经的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5. 细读《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上一篇|《金刚经》第二十六品 
  
                                          
 
  
  
 原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大意
  
 须菩提,你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如来没有具足相,也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如来没有具足相,也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说一切佛法都是断灭的。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佛法不说断灭相。
  
 延伸解读
  
 本品需要解释的词语有三个:
  
 一是念。汉语中的解释是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和认识。相对而言,佛法字典中对念的解释更为复杂,区划的也更加细致,有观念、口念、心念等。观念,即观想佛体、佛法等;口念,即以口称佛之名号,又作称名念佛;心念,即以心想念佛等。
  
 二是具足。具足,佛教用语,具备满足的意思。在佛法中,不仅仅是指具有的意思,并且要一切功德圆满,才能称得上具足。
  
 在上品中,佛说过佛有三十二相,也就是说只有圆满具备了三十二相,大彻大悟了,才是具足相。并且佛说了不要执着于三十二相,有三十三相没彻悟也不是佛。本品接着说,也不能没有三十三相,如果连三十三相也没有,更不可能彻悟了,当然同样也成不了佛。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佛说不能执着于三十二相,也不能没有三十二相,并且发出严厉警告,“莫作是念”。
  
 三是断灭。断灭,佛教用语,是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
  
 佛法讲的是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而很多人却主张“人死如灯灭,”也就是说生命死亡之后便完全断灭了,佛教认为这种说法是“邪见”,所以说,佛说功德圆满、大彻大悟的人是不会有断灭这种想法的。
  
 感悟
  
 那么,本品可以给芸众生以什么启迪呢?我的感悟有两点:
  
 一是思想决定行动。本品中佛反复叮嘱弟子们时,先后用了两个假设,“汝若作是念”,接着告诫弟子们,“莫作是念。”由此可见,“念”很重要。之所以说“念”很重要,是因为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
  
 认识是行动的动力。做任何事情,只有认识到位了,行动才会自觉,所以佛反复地强调“念”的作用。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如此,认识不到位,不可能有快速的行动和强有力的执行,所以实施重要的项目或者有重大的行动前,团队往往先统一思想和认识,目的就在于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只有基础夯实了,行动才能迅速,距离成功的道路才会最近。
  
 二是不要误入歧途。成功的道路不是唯一的。修行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正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前行的方向是正确的,才不会偏离航向,否则,永远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佛谆谆教导弟子们不可有断灭论邪见正是基于此,世界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需求,所以说,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宗教,都应该具有包容性,允许不同的观念存在,善是本源,和谐共生,这才是最好的发展,那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权思维,永远不可能走得太长远。
  
 人,可以霸气,但不能霸道,国家亦然。在这方面,佛在《金刚经》中给世界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也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但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很多画面却并不如佛法中描述的那么美好,其实这并不是佛法说得不正确,而是因为很多的人并没有真正按佛所说的去践行,而是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以佛之名,做着非佛法教义的事情。
  
 于2020.12.27 
  
 NO:2020-73
                                          
  上一篇|《金刚经》第二十六品

细读《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具足色身:即十分完美的身体。
  
 色身:佛教称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而成之身,即人有形的肉体。
  
  
 我们来人世间一遭,在天地行走之时,常常会被五光十色的表相所迷惑住。
  
 那些告诉你会一夜暴富的,往往为了骗你钱的。那些高档的营养品,很多反而会有毒害。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可能一肚子的鸡鸣狗盗。
  
 少年时候总是迷惑,为什么很多学习不好老师嘴里所谓的坏学生,却经常有着最纯真的心,长大后渐渐明白原来“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所以那些最完美的都只是执着,那些最美好的都只是虚幻。
  
 你看见身边所谓情商高,长袖善舞的人未必有真心,笨拙的于人事之间冲撞的人也未必有坏心。我们过于提倡情商,却忘了真心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应该以左右逢缘的完美姿态去相见吗?不,只应以真心相见。

7.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

法 = 人世间, 生活上的各种事务, 日常行为, 法规, 礼节, 职业, 婚姻, 五蕴.......
说断灭相 = 戒除, 停止 ('说' 是 '声相'.)

于法不说断灭相 = 在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里, 对于生活上的各种行为事务之类, 不必戒除停止.

因为, 修行是修心, 是求悟 (明白佛理). 悟了以后, 行为自然合乎佛理. 所以不必故意去戒除停止.
就犹如学游泳或者学开车,学走路, 学成时, 就不必故意去戒除停止某些不良动作.
如果学成时, 仍然故意去戒除停止某些不良动作, 反而是分心的障碍.

"于法不说断灭相", 在不同的场合, 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释.
以上, 只是其中之一的解释.

另一种解释: "法" 属于空, 本来无一物, 所以不必断灭, 也无从断灭.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8. 《金刚经》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序文】
   此分说明如来的圆满报身,有相皆是虚妄,离诸相才能见性,也才能见得如来。色身,是诸法和合的一合相;诸相——如三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的特殊形态。这里如来说一切身相,都是无为所显的,是缘起假名而毕竟无自性的,哪里有圆成实体可得?所以,即非具足身相,而只是假名施设的。总而言之,如来以“见身无住、离色离相”,铲除吾人对诸佛的色身生起贪著。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注释】
   具足色身: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此词虽被广泛用来指肉身而言,但佛典中亦多用以指佛、菩萨的相好身。也就是指具足圆满报身佛的总相,即佛、菩萨的三十二相。
  
 具足诸相:指圆满报身佛的别相。“诸相”指如来的各种相貌特征,即三十二相、八十种细微殊好特征结合起来的殊胜容貌形相。因此,具足诸相即指报身佛的身体相貌各部分完美齐备,而且每一相中也有无量相好具足。
  
 【译文】
   佛又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佛可以依圆满庄严的色身
   形相来证见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如来不能依圆满庄严的色身来证见。为什么呢?如来说的完美的色身形相,不是真实不变的色身形相,只是假名为色身而已。”
  
 佛紧接着又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可以依所具备的种种圆满妙相来证见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如来不能依种种的圆满妙相来证见。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圆满诸相不是真实的相貌,只不过是假名为圆满诸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