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升级!这个城市祭出八大“杀器”

2024-05-06 05:55

1. 楼市调控升级!这个城市祭出八大“杀器”

8月2日凌晨,东莞市发布“莞八条”调控新政,祭出八大“杀器”,楼市调控再度升级。
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房住不炒”定位,并重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2020年,东莞市房价涨幅居全国第一。业内人士预测,在“史上最严”调控组合拳围追堵截之下,东莞楼市将进一步降温。
房地产调控措施出台
8月2日凌晨,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东莞市自然资源局、东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等八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在土地竞拍、住房限购、金融监管、税收调节、二手房价、销售管理、治理乱象、住房保障等八个方面提出一揽子措施,加大调控“组合拳”力度。
按最新调控要求,东莞将实行以“限房价、控地价、提品质”为主导的新型土地出让方式,强化房地联动机制,同时严格购地主体资格审查,并建立有效的企业购地资金审查制度,进一步稳定住宅用地价格。
其次,强化住房限购措施,将“法拍房”纳入限购范围,暂停向个体工商户销售商品住房,对弄虚作假骗取社保证明的购房人禁止5年内在东莞购买商品住房。
严格执行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加强房地产金融监测分析,并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格审核购房人首付资金来源,从严查处消费及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行为。
为抑制“短炒”投机行为,东莞市还将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免征年限由2年调整为5年,加大转让成本,同时发布二手房指导价,在前期发布成交活跃二手楼盘网签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加快建立二手住房成交指导价发布机制。
在房地产销售管理方面,东莞市首次将商品住房认购环节纳入监管,建立购房意向登记系统,对热点楼盘实行公证摇号选房、积分排序选房、延长限售年限等,促进公平公正销售,遏制收“茶水费”等乱象,支持刚需自住购房需求。
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东莞市将加大房地产市场惩违治乱力度,严厉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
确保实现“三稳”目标
数据显示,2020年东莞市二手房均价同比上涨47.11%,居全国第一。松山湖片区和临深等热点板块涨幅更为显著。
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今年以来,东莞市出台了“莞九条”“莞六条”等一系列调控政策。4月8日住建部约谈东莞等5个城市,要求坚决遏制投机炒房。此后,东莞被列入房地产市场监测重点城市名单。
“重拳”出击下,二手房市场降温明显。中原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上半年东莞住宅共成交3万余套。其中,一手住宅成交23318套,同比增加11%;二手住宅成交7652套,同比下降36%。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二手房成交明显萎缩,但价格仍上涨。广东省房协数据显示,上半年东莞市商品房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27303元,同比上涨20.4%,房价涨幅位居全省首位。
此外,数据显示,上半年东莞共出让14宗商住土地,成交金额261亿元,创历年新高,其中7宗地块刷新纪录,楼面价也创历史新高,同比涨幅达50%。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李宇嘉表示,东莞此次调控政策完善,既具有堵上政策漏洞的举措,又有针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对政策进行前瞻性的储备和实施。
“因城施策”常态化
东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表示,将继续完善“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主体责任的调控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有序发展。
天风证券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陈天诚表示,近日再次强调“房住不炒”定位,热门城市限购加码,预计“因城施策”会保持常态化。
业内人士还表示,近日住建部约谈银川、徐州、金华、泉州、惠州等5个城市,包含了热点三四线城市,预计热点城市将继续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政策措施,未来也不排除进一步升级调控,甚至全方位收紧的可能性。

楼市调控升级!这个城市祭出八大“杀器”

2. 热点城市多措并举加强楼市调控

4月以来,部分热点城市密集发布楼市调控政策,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更趋精细化,涵盖新房、二手房、租房以及土地出让等方面。
精细化调控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的通知》近日发布,继续收紧人才购房政策,要求须提供购房之日前12个月在人才认定所在区连续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的缴纳证明,并不得补缴。二手房增值税征免年限提高,将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南沙区、增城区个人销售住房增值税征免年限从2年提高至5年。强化人才购房管理,严肃查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伙同他人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等骗取人才购房资格的行为。
北京市住建委发布《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秩序整治工作的通知》,整治范围覆盖新房二手房及租赁市场。
新房方面,北京市住建委指出,重点整治无证售房、不实宣传、合同欺诈和不平等条款、预售资金违规存取、捆绑销售和违规分销、信贷资金违规购房。存量房销售方面,主要整治借学区房等炒作房价、信贷资金违规购房等问题。检查经纪机构是否渲染烘托成交信息,引导出售方随意提高报价;是否向出售方和看房客户散布房源紧缺、房价上涨信息;是否以“学区、学区房、学区名额”等为名宣传推广房源;是否在微信朋友圈、自媒体渠道发布制造购房恐慌情绪的文章等行为;展示房源价格是否与业主书面委托价格一致;是否发布挂牌价格明显高于合理成交价格的房屋信息。检查经纪机构是否向购房人推介或怂恿违规使用经营贷、信用贷等金融产品购房。
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轮专项整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此前集中反映报道的房屋租赁中介机构违法违规问题、机构炒作学区房问题等均在本轮专项整治当中,旨在切实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推动重点民生诉求的解决。
土地市场受关注
随着“两集中”土地出让制度的推广,针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备受市场关注。
根据南通近日发布的《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规定全市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均采取“控房价、控地价”方式供应,严控土地溢价率;加强住房金融监管,包括加强个人住房贷款规模管理、严查经营贷、加强购地资金来源审查等;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力度,实行相对集中公告和出让。
4月26日至27日,广州首次实行集中供地,供应量有所增加。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广州供地放量明显。目前,广州库存消化周期较短,截至3月底只有6.4个月。广州近期的楼市调控明确,要增加供地,且作为主要的政策措施。预计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广州将遵循这一策略。这也符合热点城市增加供地规模的总体要求。值得关注的是,2月份自然资源部发布“两个集中”新政时,提出了2021年供地要比“十三五”年均完成量实现增长。
强化租房市场监管
同时,针对租赁市场的监管政策密集出台,包括规范租赁中介企业、打击租金贷、加大租赁市场房源供给等方面内容。
4月26日,住建部、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轻资产住房租赁企业监管的意见》,提出加强从业管理、规范住房租赁经营行为、开展住房租赁资金监管、禁止套取使用住房租赁消费贷款、合理调控住房租金水平、妥善化解住房租赁矛盾纠纷发挥住房租赁相关行业协会作用以及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等方面监管措施。
《意见》明确指出,住房租赁企业不得变相开展金融业务,不得将住房租赁消费贷款相关内容嵌入住房租赁合同,不得利用承租人信用套取住房租赁消费贷款,不得以租金分期、租金优惠等名义诱导承租人使用住房租赁消费贷款。金融机构发放住房租赁消费贷款,应当以备案的住房租赁合同为依据,贷款额度不得高于住房租赁合同金额,贷款期限不得超过住房租赁合同期限,发放贷款的频率应与借款人支付租金的频率匹配,贷款资金只能划入借款人账户,强化贷款资金用途管理,避免资金挪用风险。同时要求,住房租赁企业单次收取租金的周期原则上不超过3个月;除市场变动导致的正常经营行为外,支付房屋权利人的租金原则上不高于收取承租人的租金。
业内人士指出,野蛮扩张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住房租赁市场环境,未来长租公寓机构将走向精细化运营道路。机构需要不断提升运营能力、服务水平,加强产品设计,提高获客能力,提高出租率。同时,要做好成本管控,平衡收支水平,保证现金流安全。此外,要加强对长租公寓的监管,将租金及租金贷纳入监管账户。深圳、杭州、重庆等城市已提出相关措施,要求设置专项监管账户,规范住房租赁企业经营行为,遏制企业“跑路”等行为。未来或有更多城市出台相关规定,长租公寓行业将向更加精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 多地楼市调控大升级,此次调控是否有明显的效果?

确实有很明显的效果,因为以目前的数据来看,目前多地的房价已经逐渐稳定,有些地方的房价甚至已经明显回落。
这个道理也非常简单,因为在多地严格调控楼市的同时,目前很多银行也在积极配合,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个人住房贷款基本利率,这样的方式已经起到了明显效果,很多地方的房价都被压了下来,这也是符合广大普通购房者的一件事情。
我先讲一下现在各个地方的楼市调控力度。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首先开启了楼市的调控,并且逐渐出台了相关措施,在这一房地产措施的积极推动之下,很多地方的楼市行情已经被控制下来了。深圳当时出台了二手房的市场指导价,在这个措施出来以后,深圳的楼市行情迅速降温,房价也有所回落。在深圳的这个措施以后,很多地方争相效仿,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次调控确实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正如我在上面所讲的那样,现在很多地方的房价已经明显稳定下来了,并且楼市的所谓热情也被扑灭了。严格意义上讲,之前的楼市火热行情并不是真正的火热,而是某些开发商和房地产中介制造出来的假象,当然也会有一些炒房客的炒作行为。但不管怎么样,房价始终太高了,很多普通购房者买不起房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出台这么多楼市调控措施的重要原因。
我觉得以后的措施可能会更加严格。
我在这里大胆猜测一下,之前的调控措施其实已经非常严格了,但随着行情的进一步稳定,我猜测这些措施可能会更加严格,并且会坚定地执行下去。原因非常简单,楼市的泡沫需要得到有效控制,这才会符合广大普通购房者的根本利益。

多地楼市调控大升级,此次调控是否有明显的效果?

4. 热点城市多措并举加强楼市调控

4月以来,部分热点城市密集发布楼市调控政策,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更趋精细化,涵盖新房、二手房、租房以及土地出让等方面。
精细化调控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的通知》近日发布,继续收紧人才购房政策,要求须提供购房之日前12个月在人才认定所在区连续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的缴纳证明,并不得补缴。二手房增值税征免年限提高,将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南沙区、增城区个人销售住房增值税征免年限从2年提高至5年。强化人才购房管理,严肃查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伙同他人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等骗取人才购房资格的行为。
北京市住建委发布《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秩序整治工作的通知》,整治范围覆盖新房二手房及租赁市场。
新房方面,北京市住建委指出,重点整治无证售房、不实宣传、合同欺诈和不平等条款、预售资金违规存取、捆绑销售和违规分销、信贷资金违规购房。存量房销售方面,主要整治借学区房等炒作房价、信贷资金违规购房等问题。检查经纪机构是否渲染烘托成交信息,引导出售方随意提高报价;是否向出售方和看房客户散布房源紧缺、房价上涨信息;是否以“学区、学区房、学区名额”等为名宣传推广房源;是否在微信朋友圈、自媒体渠道发布制造购房恐慌情绪的文章等行为;展示房源价格是否与业主书面委托价格一致;是否发布挂牌价格明显高于合理成交价格的房屋信息。检查经纪机构是否向购房人推介或怂恿违规使用经营贷、信用贷等金融产品购房。
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轮专项整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此前集中反映报道的房屋租赁中介机构违法违规问题、机构炒作学区房问题等均在本轮专项整治当中,旨在切实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推动重点民生诉求的解决。
土地市场受关注
随着“两集中”土地出让制度的推广,针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备受市场关注。
根据南通近日发布的《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规定全市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均采取“控房价、控地价”方式供应,严控土地溢价率;加强住房金融监管,包括加强个人住房贷款规模管理、严查经营贷、加强购地资金来源审查等;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力度,实行相对集中公告和出让。
4月26日至27日,广州首次实行集中供地,供应量有所增加。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广州供地放量明显。目前,广州库存消化周期较短,截至3月底只有6.4个月。广州近期的楼市调控明确,要增加供地,且作为主要的政策措施。预计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广州将遵循这一策略。这也符合热点城市增加供地规模的总体要求。值得关注的是,2月份自然资源部发布“两个集中”新政时,提出了2021年供地要比“十三五”年均完成量实现增长。
强化租房市场监管
同时,针对租赁市场的监管政策密集出台,包括规范租赁中介企业、打击租金贷、加大租赁市场房源供给等方面内容。
4月26日,住建部、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轻资产住房租赁企业监管的意见》,提出加强从业管理、规范住房租赁经营行为、开展住房租赁资金监管、禁止套取使用住房租赁消费贷款、合理调控住房租金水平、妥善化解住房租赁矛盾纠纷发挥住房租赁相关行业协会作用以及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等方面监管措施。
《意见》明确指出,住房租赁企业不得变相开展金融业务,不得将住房租赁消费贷款相关内容嵌入住房租赁合同,不得利用承租人信用套取住房租赁消费贷款,不得以租金分期、租金优惠等名义诱导承租人使用住房租赁消费贷款。金融机构发放住房租赁消费贷款,应当以备案的住房租赁合同为依据,贷款额度不得高于住房租赁合同金额,贷款期限不得超过住房租赁合同期限,发放贷款的频率应与借款人支付租金的频率匹配,贷款资金只能划入借款人账户,强化贷款资金用途管理,避免资金挪用风险。同时要求,住房租赁企业单次收取租金的周期原则上不超过3个月;除市场变动导致的正常经营行为外,支付房屋权利人的租金原则上不高于收取承租人的租金。
业内人士指出,野蛮扩张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住房租赁市场环境,未来长租公寓机构将走向精细化运营道路。机构需要不断提升运营能力、服务水平,加强产品设计,提高获客能力,提高出租率。同时,要做好成本管控,平衡收支水平,保证现金流安全。此外,要加强对长租公寓的监管,将租金及租金贷纳入监管账户。深圳、杭州、重庆等城市已提出相关措施,要求设置专项监管账户,规范住房租赁企业经营行为,遏制企业“跑路”等行为。未来或有更多城市出台相关规定,长租公寓行业将向更加精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5. 楼市新一轮调控密集来袭

楼市新一轮调控密集来袭!楼市趋稳态势未变
楼市的风吹草动都触动人们的神经。苏州近日宣布“升级版”的调控政策,对苏州工业园等热点区域实施3-5年的限售,同时对土地出让报价的规则进行调整。
这不仅仅是个案。进入4月以来,中央和各部门多次强调楼市调控的方向没有改变,各地楼市调控的频率明显增加。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楼市趋稳的态势没有变,苏州限售凸显了地方不断夯实保持楼市平稳发展的主体责任,未来的调控将更加突出“一城一策”的差异化原则。
供需两旺 楼市短暂回暖
今年开春后,部分城市住宅销售回暖,土地市场热度回升,市场上因此有“小阳春”之说。
3月70个大中城市中,新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65个,比2月份的57个明显增加。一些热点地区的楼盘,甚至出现了抢购的情形。
而全国整体土地市场也迎来一波成交小高峰,武汉、杭州、苏州、合肥、温州等地近期土地市场活跃,房企拿地意愿强烈,成交额上升,溢价率同样上行。中原地产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单月,受监测的二线城市合计卖地金额创最近两年新高。
“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增速总体在提高,其中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增速均在3月份‘转正’,定金及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增长明显加快。”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夏丹说。
资金充沛意味着拿地的动力和能力加强,再加上房企融资的成本不断下降,不少房企抓住时机加大融资力度。比如恒大近期接连发了6期美元票据,共计30亿美元,同时在上交所发行200亿元的公司债。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4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52466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1—3月份提高3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4217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1—3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
而在购房层面,由于季节性因素和信贷审批加快等原因,出现了短暂的供需两旺。
夏丹认为,“小阳春”存在季节性因素,年初信贷额度宽松,按揭贷款审批放款速度加快,购房者入市意愿增强。其次,供给端有所发力,新房推盘量和二手房挂牌量明显增多,不少一二线城市住宅和公寓项目扎堆入市,为需求释放创造了条件。此外,今年前两月整体成交不如去年同期,3月起也具有一定的补涨效应。
楼市调控方向不变 各地密集调控
4月1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
部分地区楼市回暖,中央政治局再提“房住不炒”,意味着房地产的调整方向和力度不会改变。
事实上,近期央行、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自然资源部等多部委就楼市密集发声,表明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政策将会继续保持。
5月10日,央行在解读4月信贷和社会融资数据时表示,对部分地区楼市回暖一直在密切跟踪监测,房地产调控和房地产金融政策的取向没有改变,是一贯的。
央行进一步表示,今年有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配合实施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坚持“一城一策”,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三是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资金管理相关工作;四是加大对住房租赁市场的金融支持和规范,促进形成“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
针对放宽落户引发的调控放松的质疑,国家发改委近期明确,放宽落户不等于放松对房地产的调控,不管户籍制度怎么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必须坚持、不能动摇。
而住建部近期表示已经对一季度房价、地价波动幅度较大的城市进行了预警提示,表明其对局部过热现象的密切关注。自然资源部确定了2019年住宅用地供应“五类”调控目标,明确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
地方层面,多地在出现房价和地价波动后,密集出台了调控政策。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4月,各部委各地累计调控超60次,频率明显增长。
从措施来看,各地采取了诸如下调土地最高限价、公积金贷款“认房又认贷”、契税税率调整等调控手段,北京等地还立案查处了多家房地产经纪的违法违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调控政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措施细化,体现了“一城一策”甚至是“定点调控”的特征。
以苏州为例,此轮限售范围并非全市,而是仅仅针对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部分重点区域,近期苏州房价上涨过快的地区主要就集中在工业园区。此外,将土地出让报价条件从定值调整为区间设置,对于稳定低价也有积极意义。
“目前调控以稳为主,与之前相比更为紧扣当地实际需求和成交情况,加大落实了‘一城一策’的差异化施策原则。”夏丹说,近期各地房地产政策有紧有松,既有苏州重启限售,也有青岛深圳放松公积金政策。
公开资料显示,青岛自6月1日起取消住房公积金二次申贷须首次公积金贷款结清满2年的期限限制,深圳拟规定限制交易类和共有产权类住房可申请公积金贷款。
随着楼市调控频率增长,多地“小阳春”行情未能持续,楼市趋稳的态势愈发明显。
比如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4月,北京二手房住宅签约14440套,环比下调了10%。因为网签数据相对滞后,4月实际市场真实成交量比3月出现了20%左右的下调。

楼市新一轮调控密集来袭

6. 部分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升温 楼市调控升级?

近来,一线城市“深上北”楼市持续升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深圳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4.1%。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楼市也不断传出“打新热”“抢房潮”“业主坐地起价”等消息。除了深圳和上海,北京的个别城区,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海淀区、西城区和东城区,热度有所上涨。
这一轮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未来,调控还将升级吗?
楼市缘何升温
一段时间以来,一线城市楼市出现过热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个别城市出现的“打新热”“万人摇”等状况,其原因在于新建商品住宅限价,新房价格低于同区域的二手房,一二手住宅价格倒挂,套利空间大。买到即是赚到,这几天,深圳一些银行门口排起长队,业内人士介绍,这些人是在排队打征信报告,为买房“打新”做准备。实际上,只要一二手住宅价格存在倒挂,就很难浇灭购房者从中获利的欲望。
房价的涨跌,与信贷松紧密切相关。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借经营贷进入楼市,成为此轮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原因之一。疫情背景下的2020年,为了给小微企业纾困,银行推出了低息的经营贷款产品。所谓经营贷,即借款人以房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公司日常经营。部分本应纾困中小企业的经营贷辗转流入了楼市。
对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楼市而言,此轮上涨较快的包括核心区域的学区房,或者是从城市中心的学区房上涨开始,逐渐向周边蔓延。受到海外疫情影响,一些打算送孩子去国外读书的家长改变计划,准备让孩子留在国内,催生了不少学区房需求。同时,以北京为例,几年前二胎政策放开后出生的孩子,这一两年将升入小学。正是由于近几年幼升小儿童数量激增,为孩子购置学区房的家长也有所增多。
尽管北京市和一些辖区出台了多校划片、小学和初中捆绑直升校、建立教育集团和分校将优质的资源向其他区域共享扩张等举措,教育资源仍难以在短期实现均衡,这就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对应的学区房一直是稀缺资源,给房价上涨带来机会。
调控坚决有力
这几天,深圳、上海的楼市调控政策轮番出台。
针对深圳楼市持续“高烧”不退的现象,1月22日,深圳对代持“打新”予以处罚。深圳住建局认定,对华润城四期12名认购人作出“三暂停”处罚,并将有关违法违规线索移送公安机关。1月23日,深圳出台措施加强购房资格审查,对在申购商品住房过程中,有假离婚、代持、假流水等违规行为的相关人员,作出“3年不得在深圳购房”的处罚。
上海楼市调控“沪十条”也在1月21日出台,其重点内容包括:打击假离婚炒房,离婚3年内的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认定;增值税免征年限由2年改为5年,此举将有助于拉长二手房上市交易周期;加大商品住房用地供应;严防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1月25日,上海法拍房也被纳入限购范围。
更为“硬核”的调控政策当属1月29日上海银保监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
八大措施包括严格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严格审核首付款资金来源和偿债能力审核、借款人资格审查和信用管理、风险排查等。其中提出,防止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等信贷资金违规挪用于房地产领域。
就在上海、深圳陆续出台调控措施期间,一则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带队赴上海、深圳等地调研督导房地产市场情况。这无疑再度释放出从严调控的重要政策信号。
继深圳、上海之后,1月27日杭州也升级了楼市调控措施,从限购、限售、税收调节和无房家庭认定标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调控。值得一提的是,杭州专门针对“打新热”出台措施:中签率在10%以下的房源限售5年。这意味着“买到就是赚到”的网红盘,套利风险升高了。
北京个别区域房价也出现了过热苗头,虽然暂时没有引来调控政策的升级,但变化也在发生。部分中介机构APP上的当日成交记录、成交价格已经悄然下架。有中介机构服务人员表示,他们接到的要求是严禁向购房者传递房价上涨信号。不过,一些中介机构服务人员也对房价过快上涨持理性态度。一位中介服务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也不希望房价涨得太猛,一旦又调控了,市场将迅速冰冻。”
1月28日,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发布消息称,为坚决遏制投机炒房,近期市区住建部门多次约谈和持续检查房地产中介机构。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王飞近期的一番表态,也足以让市场提高警惕。他表示,北京将严查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和中介炒房、投机炒作。
过热必有调控
有人称房地产调控像“打地鼠”游戏,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一有苗头,调控的锤子就会立即落下。
房地产调控的必要性值得反复强调。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表示,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认为,无论是防范系统性房地产金融风险,还是防范区域性房地产金融风险,抑或是房地产企业做好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都需要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根据风险成因,建立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准确判断、及早发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要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一段时间以来,房地产调控在个别城市的效果并不明显,或是短期有效,但过一段时间,房价上涨又卷土重来。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复杂,容易受到金融环境、信贷政策、教育资源、人才引进、房地产周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表明,对房地产调控负有主体责任的地方政府对市场温度的感知以及调控的精准性都需要提高。
楼市过热将必有调控。有人形象地比喻,未来楼市调控一定是稍有苗头就开始“灭火”。

7. 多地楼市政策密集微调,最严厉的调控时期过去了?

11月以来,各地楼市政策密集微调,有松有紧,双向调控。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人才购房、公积金、市场秩序监管等方面,也有个别城市出现限购松动、降低普宅标准等。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政策微调是为了优化,以适应市场的新变化,增强政策的弹性。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从历史规律来看,在政策的方向性变化关口,楼市政策会非常密集。因此,楼市调控最严格的时间已经过去,表现为政策逐渐开始双向调控,松紧并进。
12月楼市调控政策有松有紧
12月频频出现的楼市调控政策依然延续11月的态势,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2月楼市密集发布超过15次调控。最为典型的政策包括住房公积金政策的调整。从内容上来看,因城施政,有松有紧。
12月4日,郑州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由60万元提高至80万元。具备郑州户口、在外省缴存的公积金在郑州购房时也可使用。
对此,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国仕英认为,今年郑州房地产市场调控较为严格,“金九银十”期间,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不足万套,成交量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房企降价促销也未换来成交量的上涨,公积金政策预计会促进市场略有所好转。
12月9日起海南的二手房公积金贷款政策也将发生变化,进行公积金贷款不再提供二手房估价报告,最长期限为20年。同时二套住房公积金贷款不得低于同期首套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1.1倍。
对于市场最为关心的限购政策也在12月出现解冻。12月2日,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的深汕合作区商品房限购政策出现调整。在深汕合作区购买的商品住房不再计入在深圳购买商品住房的套数限购范畴,但前提是5年“限售”。
据国仕英介绍,深汕特别合作区成立后,合作区的房价大幅上涨。在调控政策的限制下,房地产市场“冻结”已经长达两年之久,市场进入低谷。
如果说上述政策大多是松绑,那么,黑龙江省则对房企资金监管加了一道“紧箍咒”。要求房企不能通过金融贷款或市场融资购置土地,违规者两年内不能参加土地招拍挂。这也意味着房企要使用合规自有资金购置用地,无疑对中小企业来说影响比较大。
年底政策宽松迹象更为明显
事实上,自11月份以来,微调的楼市政策密集出现。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1月全国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次数刷新最近一年最高纪录,高达72次,在2018年11月只有11次。而2019年1月-11月,合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54次,同比2018年同期的425次上涨幅度高达30%。
相比之前楼市政策持续的收紧,在最近几个月,特别是11月,全国累计有超过20城在11月发布了各种吸引人才的政策,其中包括佛山、南京、上海、中山等城市,虽然吸引人才政策并非针对房地产市场,但是都与人才购房资格、购房补贴内容相关,相当于变相调整购房资格。
除了象征调控宽松的人才政策外,另有普通住宅标准、公积金等楼市宽松政策也正在陆续出现。
11月,深圳调整了普通住宅标准,将容积率在1.0以上、单套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以下的认定为普通住宅,可享满两年免征增值税的红利,从而减轻买卖双方交易成本。
因为受“豪宅税”征税标准调整影响,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11月13城二手房市场月报》显示,11月深圳二手房成交量为8629套,环比增长11.6%,交易量出现小高潮,创下了2016年4月以来的新高。据悉,作为重点调控的一线城市,深圳二手房市场降温较早且持续低迷。而此次在普通住宅标准调整的推动下,潜在的购房者短期集中入市。
与上述郑州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相似,11月,部分城市的公积金政策有所调整,比如石家庄、秦皇岛、伊春、马鞍山、眉山、柳州、济宁等。其中很多城市都调整了公积金缴存基数,不仅利于职工降低个税等支出,同时也增加了使用公积金政策的可能性。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公积金政策对于市场主要影响在心理层面,因为公积金政策有上限,很难成为购房者的主要贷款工具。
政策优化,双向调节
11月,房地产调控的方向出现了变化,张大伟分析称,维持市场稳定依然是原则,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全面调控要求下,稳定其实是双向调节,大涨肯定不是稳定,但暴跌也同样不是稳定。
张大伟认为,从近几个月的楼市政策来看,楼市调控最严格的时间已经过去,政策逐渐开始双向调控,比如大湾区多地调控密集松绑。从历史规律来看,在政策的方向性变化关口,楼市政策会非常密集,特别是在一城一策的背景之下,表现出各地密集发布地方政策。
张大伟认为,未来大部分城市都有可能在人才购房、首套房信贷支持、公积金政策等方面释放有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
对于2020年的房地产政策,中房指数研究院分析人士认为,明年调控将注重多方面的平衡,继续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同时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适度保持政策优化的空间和灵活性。
社科院财经院在其发布的11月《中国住房市场发展月度分析报告》中强调,从各地市场实际出发,增强需求管控政策的弹性与灵活性。各地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对已有的限购、限价等需求管控政策作边际性调整,以适应市场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增强政策针对性,减少“一刀切”式管控。不过,要严格防止个别城市以“因城施策”之名出台刺激购房政策。

多地楼市政策密集微调,最严厉的调控时期过去了?

8. 一个多月十余地方密集收紧楼市,新一轮调控来袭?

2020年下半年“开场”仅一个多月,中国楼市风向似乎已发生转变。一改此前纾困、扶持等带来的政策“暖意”,杭州、东莞、南京、深圳等地密集收紧房地产调控,多地楼市预期转冷。
3日,海口发布房地产新政规定,新建商品房买卖严禁滞后网签;取得预售证后,房地产开发企业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准售房源及每套房屋价格。同时新政强调,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采取捂盘惜售、化整为零、饥饿营销、雇人排队等手段制造销售旺盛的虚假氛围。
同日,安徽省阜阳市收紧住房公积金政策,停止向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者发放公积金贷款;公积金贷款购买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50%,利率不低于同期首套房利率的1.1倍等。新政自8月10日起实施。
包括上述两地在内,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7月份以来,已有东莞、杭州、宁波、深圳、南京、内蒙古等十余个地方出台楼市收紧政策。其中,东莞在1个月内连发两轮楼市收紧政策。
多地新政包括升级限购等内容。如:宁波限购区域扩容,由原来的老三区扩大至市五区;东莞首次将二手房纳入限购范围;深圳规定,须在当地落户满3年,且缴纳3年及以上个税或社保才能购房。
一些城市也加码了限售政策,封堵“炒房”,如:杭州对通过高层次人才优先购买方式获得的住房限售5年。东莞则延长了住房限售周期,由原先的2年调整为3年。其他措施还包括提高公积金贷款门槛和首付比例,提高住房转让增值税免征年限,封堵“假离婚”,治理市场乱象等。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组长邹琳华指出,多城收紧调控主要是投资投机需求有抬头的态势,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少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较快,以往不少城市限购门槛较低,在信贷资金比较宽松的背景下,容易成为投资投机的对象。这次多城密集升级限购,可以进一步稳定市场。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本轮楼市调控的主要特征是“打三假”,包括“假落户”“假离婚”“假人才”,为现有政策打上“补丁”。总体而言,调控严厉程度确有提高,但除深圳等个别城市外,调控力度相对平和,全国楼市政策并未出现大力度全面升级的情形。
地方政策密集加码的背后,是近期几大重要会议上传递出的新信号。
7月24日召开的房地产工作座谈会指出,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同时指出,要高度重视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刻绷紧房地产调控这根弦。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表示,疫情没有也不会改变“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上半年,虽经济遭受疫情的严重冲击,但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依然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一些城市出台的松绑政策被叫停。在极少数房价出现较快上涨时,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遏制借机炒房的行为,保持市场健康运行。
后续楼市和调控政策如何演变?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整体保持宽松基调,但房地产信贷和融资政策难以开闸,首付贷、房抵贷等仍是重点监管对象,政策仍将严防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市场。在此背景下,各地方因城施策,房地产政策可能出现“松紧结合”的情形。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上半年全国大中城市中,13城房价偏热,排除已经出台较严厉调控政策的城市,下半年有9个城市包括银川、唐山、西宁、杭州、成都、无锡等地调控收紧预期较强。
(原题:《一个多月十余地方密集收紧楼市 新一轮调控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