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2024-05-19 02:18

1.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供给侧”概念表明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新认知,也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围绕“供给侧”,
提供了解读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前景的新角度。而回顾“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探索和相关先行经验,对照中国经济的现状,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内在逻辑和推进领域,加深这一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2.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影响到底有多大

供给侧改革的“喜”:
1)亏损最严重的30%企业对2015年经济指标的拉动:固定投资仅0.5个百分点;消费仅0.7个百分点;
2)亏损企业的税收贡献本身较小,失业补贴最高共需要1618亿;
3)银行面临的潜在坏账小于拨备+年利润。
“忧”:但面临的挑战仍大:
4)参考1998年去产能速度,若考虑存量在建工程,投资的拖累可能更大;
5)资产质量问题可能约束银行放贷能力;
6)与1998年相比,本轮去产能周期缺乏新增长点。
“喜”:经济能够承受供给侧改革冲击
在极端假设下,我们假定工业企业中亏损最为严重的30%都面临出清压力,也将所有亏损企业都倒闭的情形作为一个对比。整体而言,供给侧改革对投资和消费的拖累都相对有限,且参考《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等改革指导文件,整个供给侧改革的完成可能需要5年左右的较长的时间,整体风险更加可控。
亏损企业对投资的贡献不足0.5%
根据我们的测算,亏损最严重的30%企业的固定资产存量约占整个工业部门的10%,假设固定资产投资与存量成正比(事实上这很可能高估改革影响),对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拖累约为0.5个百分点。如果我们把这个范围扩大到所有亏损企业,其占工业部门比重约13.5%,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拖累约0.7个百分点。
亏损企业对消费的直接拖累也有限
在就业方面,亏损最严重的30%企业拥有899万的员工,根据亏损企业员工平均5.6万元的年收入,按照人均1500元/月的失业补助计算,职工收入下降约3146亿,而目前中国人均消费倾向约62.6%,对2015年总消费的拖累约0.7%。如果按照全部亏损企业计算,这一数字为1.3%。
亏损企业对税收的贡献不大
从行业划分来看,房地产、批发零售、银行和烟草业是目前国家税收的主要贡献,而全部产能过剩行业占全国总税收的占比仅不足10%。供给侧改革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同时对税收产生影响。一方面,亏损企业的倒闭会减少税收的基数,但事实上亏损企业享受税收的优惠和减免,对整体税收的贡献有限;另一方面,按人均1500元/月计算,亏损最严重的30%企业如果全部倒闭,最高需要1618亿的失业补贴(对比2015年财政支出17.6万亿),影响也可控。
银行拨备+利润足以覆盖潜在坏账
在极端假设下,30%亏损企业全部倒闭,其拥有的债务全部违约,这将会给银行部门带来2.9万亿的坏账问题,给银行部门带来较大的压力。但截至2015年3季度,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达到2.3万亿,银行年利润预期也超过1.5万亿,坏账损失仍然小于银行当前的拨备和年利润水平,不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如果供给侧改革是在3年以上的时间长度中逐渐完成,根据我们的测算,对银行的利润拖累也相对有限。

“忧”:但仍有三方面的挑战
如果算上存量在建,投资的拖累可能更大
在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中,中国依赖于投资的拉动,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接近5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不足20%的正常水平。而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意味着大量的投资仍在建设之中。在1998-2002年的去产能周期中,纺织业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资产交付使用率上升至超过100%,意味着投资的大量减少。而在本轮的去产能周期中,如果未来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目前66%)重新回升至1998年周期时的高位水平(79%),那么对投资的拖累将会更大。
坏账问题可能限制银行功能的发挥
根据我们的测算,亏损企业的潜在坏账风险小于目前银行的拨备和利润水平,系统性风险有限。但债务的压力上升可能会影响银行信贷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债务问题的加速恶化和对经济增长的拖累。近期传出的部分银行对19个行业贷款进行限制或正是表现之一。
新需求从何而来?
在1998-2002年的去产能周期之中,虽然投资和出口带来了较大的拖累,但最终消费(包括政府支出)出现快速回升,对冲了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而且随着2001年加入WTO,外部需求的增长对冲了内部矛盾,使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期。但目前全球缺乏新的需求增长点,中国内部也面临老龄化压力,为达到“十三五”规划中6.5%的增长目标,仍需要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

3.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影响到底有多大

供给侧改革的“喜”:
1)亏损最严重的30%企业对2015年经济指标的拉动:固定投资仅0.5个百分点;消费仅0.7个百分点;
2)亏损企业的税收贡献本身较小,失业补贴最高共需要1618亿;
3)银行面临的潜在坏账小于拨备+年利润。
“忧”:但面临的挑战仍大:
4)参考1998年去产能速度,若考虑存量在建工程,投资的拖累可能更大;
5)资产质量问题可能约束银行放贷能力;
6)与1998年相比,本轮去产能周期缺乏新增长点。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影响到底有多大

4.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


5. “供给侧改革”对我国经济有何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危机加重而一些原来缺乏优势的西部省区异军突起……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简言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供给侧改革”对我国经济有何意义

6.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哪一个对经济的影响更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如果说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热的关键词是“经济发展新常态”,那么今年,这个词就一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者重在精确总结问题,后者志在努力解决问题。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逻辑。何谓经济新常态?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详细列举了其九大特点。用一句大白话来总结,就是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粗放地发展。可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到底又该怎么呢?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明确的对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鼓励开发商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农民工买房”……只要明白了供给侧改革,今年会议提出的很多吸引眼球的重要举措,也就都能明白了。所以,供给侧改革不是一个无聊的经济学术语,而是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不仅会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也会直接关乎我们的经济生活。  所谓供给侧,自然是与需求侧相对。投资、出口、消费是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需求似乎严重不足。可是,看看每年成倍增长的出境旅游数据,看看黄金周国人在境外不断刷新的爆买纪录,我们就能发现,原来不是没有需求或者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或者说是供需错配。  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来提高总需求;而供给侧管理认为根本不需要所谓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换言之,简单的刺激需求并没有用,关键是要改革供给,在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供给侧四大要素上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要素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显然,供给侧改革是一种新的改革思路,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手段。在供给侧改革的语境下,完全放开二孩也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好,股市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也好,户籍制度改革化解地产库存也好,今年影响我们生活的各种重要变化,其实都能看出明显的政策指向。  更重要的是,新常态下的“经济病灶”变得更加清楚,“歼灭战”的目标变得异常明确,总结起来,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五大改革任务,其实正是供给侧改革在今年的具体目标。  供给侧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大举措,也是企业前进的大机遇,更是公众眺望未来的大窗口。你在其中准备扮演何种角色,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属于你个人未来的“新常态”

7.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

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
由于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着大量人力、资金、土地资源,使得生产以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势必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僵尸企业”不退出,企业转型就不可能实现。
“僵尸企业”都普遍处于一种按兵不动的“熬”冬状态,或在等待来年形势转好,或想把这种情况拖下去移交给下任解决。而领导层则希望其能够腾“笼”换“鸟”,这其实是很困难的事。
供给侧要通过产业的调整,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率,来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通过结构性改革调整,应该对2016年经济的增长有一个乐观的预期。[1]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4] 
传统的先增长后治理、追求增长忽视公平等发展方式失去了可持续性,必然走到尽头。
新常态下,结构调整是一种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是中国无法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变革。
结构性改革是改革的重头戏,也是考验中国经济能不能转型升级的关键。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需要结构性改革来推进,需要在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等方面发力。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

8.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

其一,“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是主要方式。这意味着,从央企到地方国企的整合将向下层逐级推开,“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将加快。这关系到产业层面供给的改善。

  其二,“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企业将通过结构性减税获益。实际上,此前明确的“适当降低社保缴费水平”,与降低成本的政策信号一致。这是在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

  其三,“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这是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再次确认。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不仅因为这一行业能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许多下游产业的发展,化解这些行业的产能,有效拉动就业,还在于从推进“人的城镇化”考量,房地产业的发展是让2.5亿缺乏相应市民权利的城镇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来的必要物质前提。这是在调控层面消除供给制约。

  其四,“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这一论述表明了最高领导层对股市发展的态度。股市既是企业的直接融资平台,也是普通投资者合法获得财富、提高消费能力的主要平台。这是在资本层面强调供给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