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的变迁是什么样的?

2024-04-29 13:06

1. 靖江的变迁是什么样的?

从原来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变成了现在的高楼大厦,有许多新建的办公楼,工业园区,医院等等,变成了一个适宜人群居住的一个温暖的城市。
靖江古代时被称马洲、马驮沙。1949年先后隶属泰州、扬州专区,1983年由扬州市代管,1993年撤县建市,1996年改由泰州市行政代管迄今。
靖江现在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地区。靖江有好多好吃的东西比如 猪肉脯、蟹黄汤包、香沙芋等。靖江还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孤山、岳王庙、孤山烈士陵园、马洲书院等。2015年,靖江入选国家卫生城市。我喜欢靖江。
参考资料新华网

靖江的变迁是什么样的?

2. 靖江的由来和古今的变迁是什么?

东汉未年,这里还没有陆地,只有一片滔滔的江水,江水中突现出一座独峙的山,名叫孤山。后来由于江潮的冲刷,在孤山脚下渐渐隆起一块块沙洲。沙洲又连成片,成了陆地,对这片陆地,后来人们称之为“马驮沙”。为什么叫“马驮沙”而不叫别的名称?这个谜底,直到建县后的五十三年,即明嘉靖三年(1524年)才被揭开。 

这一年,有个叫易干的靖江知县到西沙视察,走到焦山港(今东兴镇),发现一块断碑,上面隐约可见几句碑文,其中一句是:“此沙是吴大帝牧马大沙……”吴大帝即吴国国君孙权,这说明三国时期,孙权的部队曾在这里牧过马。这一发现,解决了两个大问题:第一,它证实了三国时期,这里已经有了一块不小的陆地,而且开始有了人烟;第二,弄清了这块土地为什么叫做“马驮沙”。原来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驮”都是谐音,说讹了,就把。‘牧马大沙”误成了“白马驮沙”,久而久之,便简成“马驮沙”了。由于有了“马驮沙”这一名称,其他与“马”有关的别称,也就先后出现,如马洲、骥江、骥渚、牧城等等。其中马洲和骥江,直到现在还作为靖江的别称在使用。 

宋代,“马驮沙”曾改名为“阴沙”,元代又复称“马驮沙”改称“阴沙”,是因为它地处江阴之北的缘故。“马驮沙”改为“靖江”,是在明成化七年建县之时。此时马驮沙隶属江阴,由江阴知县代管。但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马驮沙的面貌已和过去大不一样:它的地域扩大了,人口增加了,经济也逐步地发展起来,这就需要有相应的行政机构来管理。更主要的是,这里地处江边,经常受到海寇的骚扰。虽有江阴管辖,但两地毕竟隔一长江,维护治安有诸多不便。鉴于以上原因,应天(南京)巡抚膝昭便上书朝廷,建议将马驮沙从江阴划出,单独设县。他提出的建县理由是,这里“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其重要性虽然是从军事上讲的,但讲得很确切,很充分,因而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新建的县叫什么名字呢?因为它具有“扼江海门户”的作用,就叫做“靖江”。“靖”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江”是因为它濒临长江,是一座江边城邑。
靖江城的演变 top  
  明成化七年(1471年),靖江单独置县,首任知县张汝华经过认真勘察,决定将县城设在朱定、徐太二用以对抗朱元璋所筑的水寨旧址,即今靖城镇。朱、徐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部将,朱元璋要做皇帝,必先剪除这股势力,后来朱、徐被朱元璋的大将徐达所杀。张汝华在此建城的理由是:这里虽然比较荒芜,但它地处江滨,又与江阴县隔江相望,无论在交通上还是军事上,都有重要意义。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张汝华对县城的建设可谓呕心沥血。当时水寨周围仅3华里,占地510亩,寨内没有街道,也无像样的房屋,唯有“草屋四五区”。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县城,困难可想而知。但他不愧是实干家,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垒土为垣”,即用泥土堆砌城墙,以防御敌寇。土城没有四个城门,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长度都只有一华里左右,这就是从明代到解放前的靖江城的范围。 

  筑起城墙后,再在城内进行其他建设。一是建县衙,二是建学宫(孔庙),三是建城隍庙。作为县城,这些建筑是要首先具备的。不过初建时,房屋都是草木结构,十分简陋。即使如此,建成也很不容易。史料记载,建县衙时,因为缺少木料,房屋不能竣工,张汝华十分焦急。某日大风潮,从长江上游漂来圆木46根,这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张汝华在任期间,还建了察院(监察机关)、总铺(邮驿)、公馆(招待所)、仓廒(粮仓)等,房屋共281间24厦;又开凿了内外城河,掘了5口井,造了8座桥,使县城有了一定的规模。张汝华在任 期间生活非常艰苦,他和民工一样地钻草棚、睡地铺,一样地吃粗 粮、喝菜汤。既要运筹规划,组织施工,有时还到工地上参加劳动。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也是一位难得的好县官。
  张汝华离任后,不少县官在县城建设上付出了心血。城墙和城 内的几大建筑一修再修,有些建筑规模绝不在苏南大城市的同类 建筑之下,如学宫、崇圣寺等。此外在崇圣寺范围内还建造了钟楼、 四眼井,在东门和南门外建造了魁星阁及书院,为后人留下了可贵 的文化遗产。 

  随着县城建设和商业的发展,街巷逐步形成。至清末,城内有 街巷13条,城外有7条。不过那时县城小,街道也狭窄。主街叫大 道街,横穿靖城东西,宽仅二三米,路面由条石铺成,其他街道有的 铺以条石,有的则是泥土路面。街面上一律是砖木结构的平房,比 较低矮。这样的街道,至今仍有遗迹,例如现在的县前街和胜利街, 多少还保留着明清时的风貌。 

   民国年间,城厢有所扩大,街巷随之增多。至解放前,城内主要 街道为“二纵一横”。“二纵”是中正路和胜利街;“一横”是中山路、 中兴路、复兴路,此外还有里弄小巷10余条。此时街面上已有了楼 房,不过为数很少,都集中在西门繁华地段。楼房的主人均为富商, 如新泰丰南货店和永日昌棉布店的老板等。 

   1949年1月28日,靖城解放。为图县城的发展,1951年,县政 府决定拆除城墙。1956年起,先后对中山、中兴和复兴路进行拓 宽,使其贯通,成为今天的骥江路。这条路长1486米,宽20米,混 凝土路面。而后又拓宽中正路,使其成为今天的人民路。这条路长 2208米,宽24米。两条路纵横交叉,成了城内最主要的干道。改革 开放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又新建和拓宽了不少道路,如人民南路、 新建路、康宁路、幸福路、环城路、东兴街等等。现在城内已有路、街 60多条,行政辖区总面积从解放前的不足一平方公里,扩大到 4.25平方公里。高层建筑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气势恢宏,风格各 异,令人目不暇接。照明、给水、排水、环卫等设施,也与城市建设同 步发展。 

   靖江城的变化使人瞩目,它是祖国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 一个缩影。特别是1993年靖江撤县设市之后,靖江市政建设又迈 出新的步伐。城厢继续扩大,公路两旁的绿化带和街心花园先后竣 工。除原有的高层建筑外,又增加了扬子江大酒店、长江大酒店等 高层建筑。一座初具规模的新兴城市,已经屹立在长江之滨。

3. 靖江县的现代靖江

在长江龙头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带动下,靖江因优越的区位条件、优厚的经济基础、优良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客商青睐和关注,成为长江龙颈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靖江三面环江,依江立市,南望富庶的苏锡常,北靠广袤的苏中平原。市域面积665平方公里,下辖8个镇,1个街道办,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66.5万人。

靖江县的现代靖江

4. 靖城镇的历史变迁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立儒学。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设立社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县立高初等两所小学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南靖第四中学、古湖中学、草坂中学以及26所小学。还兴建1座镇办影剧院和1所镇办卫生院、24所农村医疗站。靖城位于荆江和龙山溪汇合处,地势平坦,河床略低于田地,历年常受水患。清光绪三十四年至三十九年间(1904~1908年)曾发生3次特大洪水,其中光绪三十七年七月十八日,西河石佛坝决口,县衙、仑库、学宫、鼓楼、武届均被冲毁,淹死153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修筑堤岸,兴建湖前电力灌溉站和沧溪电排站,以及具有116万立方米容量的大房水库和7个10万立方米的水库。

5. 靖江的介绍


靖江的介绍

6. 靖江县的介绍

苏中小江南”的美称。 靖江襟江近海,处在国家沿海经济带和沿江经济带“T”字型地交汇点,是长江“黄金水道”甲乙级航道的交汇处,江岸线总长52.3公里可建数十个万吨级码头。

7. 靖江镇的介绍

靖江镇位于钱塘江南岸,离萧山城区26公里,连接青六公路、红十五线、杭金衢高速公路、沪杭甬高速公路,境内建有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交通便利,环境优越。镇城面积24平方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和5个居民村,常住人口4.2万人。先后被授予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群体工作先进镇、省综合实力百强镇、省教育强镇、省卫生镇、省东海文化明珠镇、省体育强镇等荣誉。

靖江镇的介绍

8. 靖江的社会

 京沪、同三、宁通高速公路和新长铁路均在靖江交汇,上海、南京等中国东部重要的国际航空港距靖江仅一个半小时左右行程。靖江在中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显现出愈益重要的作用。靖江市是长江下游集公路、铁路、水运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城市。G2京沪、同三、宁通、宁靖盐高速公路和新长铁路穿城而过。新建续建码头泊位39个,完成货物吞吐量7053万吨。 德国安斯巴赫安斯巴赫(Ansbach)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座直辖市,同时也是中弗兰肯行政区和安斯巴赫县的首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